
今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受阅官兵,也将踏着这首歌的铿锵旋律行进着通过庄严的天安门城楼。
这首歌的曲作者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也曾踏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旋律步入军旅。197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郑小提,成为总政歌舞团创作室的一员。此后17年间,郑小提多次下部队、赴边防,创作了《周总理窗前明灯亮》《骑兵随想曲》《巡逻车在前进》《防化兵之歌》等一批军旅题材音乐作品。1987年,郑小提转业至中国旅游出版社从事音乐编辑工作直到退休。
采访,是从郑小提的名字入题的。郑小提告诉记者,她1943年4月18日出生在延安,因当时父亲正在太行山执行任务,母亲没有奶水养活女儿,便卖掉了郑律成历尽艰辛背到延安的小提琴,买了一头奶羊,用羊奶喂养女儿,所以给女儿取名“小提”。
一辈子与军旅和音乐有缘的郑小提,对父辈的军歌创作记忆犹新。
《八路军进行曲》创作于1939年,歌词作者公木原名叫张松如,曾是一名文武双全的抗日战士。1938年8月,公木为护送几位不适于在前方工作的女同志回后方,西渡黄河,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随后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了早已向往的中国共产党。学习期间,公木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当时,郑律成就住在他隔壁,他们像亲兄弟一样友好。一天,郑律成坐在公木床上翻看他的笔记本,发现那个本上有很多诗,他高兴得不得了,很快为《子夜岗兵颂》谱了曲。他唱给公木听,公木听后也非常高兴。一首诗变成歌曲,那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公木与他合作。公木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8月份,歌词全部写完。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用嘴巴哼着作曲。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了“鲁艺”音乐系。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印成了油印小册子,并在演唱中传遍全延安,传遍八路军各部队。
解放战争中,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八路军进行曲》经部分歌词修改后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由中共中央批准,经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这首歌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提到军歌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郑小提对记者说:“《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今年能入选‘嘹亮的抗战歌声’30首推荐演唱歌曲目录,再次证明了作品的强大生命力。这两首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歌曲,唱出了我们民族压不垮、打不烂的精神,唱出了人民军队势不可挡、威武雄壮的气势。这种精神和气势,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时需要,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年轻人要从歌中汲取为民族为国家勇于担当的人格力量,要像歌中唱的那样,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毕业歌》激发一代学子奋发图强
8月15日,是日本侵略者的战败日。这一天,记者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病房,探望并采访了89岁的抗战老兵、老报人朱悦鹏。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在“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之际,12岁高小毕业的朱悦鹏离开家乡,来到延安投奔了八路军。因年纪小,没法马上给他安排工作,组织上就送他到边区中学上学。就学期间,边区中学全体同学也被全民抗战的热情之火点燃,朱悦鹏常和几百名同学同声高唱《毕业歌》,并到处演唱这首歌,直唱到大家都泪流满面。
1939年初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保安部队政治部成立宣传队,来边区中学挑人。从小学习成绩好且能写会唱的朱悦鹏和其他八位同学被选中。此后几年,朱悦鹏在宣传队唱歌、演戏、演奏乐器,劲头十足地从事着宣传鼓动边区军民积极抗战的工作。18岁时,朱悦鹏光荣入党,同时离开宣传队到部队从事秘书工作,并摸索着走上了新闻报道之路。
被朱悦鹏等学子激情传唱的《毕业歌》,1934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桃李劫》里的插曲,同时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当时电影放到哪里,歌曲就被传唱到哪里,为“九一八”事变后沉闷的社会氛围送来一股清新之气。当时,《毕业歌》成了最受广大热血青年喜爱的励志歌曲,肩负起国家兴亡和民族重任,成了莘莘学子们救亡图存、投入抗日洪流的自觉行动。
《毕业歌》的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曲分为四段。通过昂扬奋发的旋律,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号召性的音乐犹如声声洪钟,激起大家抗日的热情。“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用宣誓性的语言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音乐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并达到全曲的高潮。“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最后一句也是号召性的,但比第一句更为急切、更为热情,使全曲在高昂的战斗气氛中结束。
据在病房照料朱悦鹏的护理人员介绍,如今老人虽然眼睛观物模糊,但听觉却很灵敏。这阵子电视里经常播放《毕业歌》《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卧病在床的老人听了情绪便会激动起来,不仅凝神聆听,有时还跟着轻轻哼唱。
病床前,朱悦鹏老人握着记者的手说:“我老了,但想起过去的事情还是很激动。抗战歌曲中,《毕业歌》给我的印象最深,对我的教育最大,当年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奔向抗日战场。今天,虽然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但青年人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要多唱这些抗战歌曲,让它振奋人心、教育后人,推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