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撰文与《人民前线》报道别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朱有华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26 04:06

“别”的滋味更有甜

朱有华

军人常遇别离事,军人最谙别离情。从军35载,见了太多太多的“别”,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就在我告别军营快到地方上班之时,又传来我曾经躬耕了近20年的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将定格在历史天空的消息。

《人民前线》——我的精神根据地、思想孵化地、生命出彩地,注定深深镌刻进我的骨骼。且不说,我曾在报社担任过总编室主任、副社长,更不说,我曾于此发表过多少获奖文章。1998年、2008年,《人民前线》创刊50周年、60周年,两次纪念活动,我都是主要参与者、牵头人。

《人民前线》报老人遍布全国各地,但以北京居多。这些老人多是当年参与筹建创办《解放军报》的。

2015年12月25日,《解放军报》在其创刊60周年的纪念特刊上说,1954年11月下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签署电报,调华东军区宣传部部长赵易亚等组成筹备小组,筹备全军性报纸——《解放军报》;又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有《人民前线》等“军报”,这些都是军报的根。肖华上将提到的赵易亚,当年既是华东军区宣传部部长,又是人民前线报社社长。随同赵易亚先后进京参与筹建创办军报的人民前线报社同志有近30位,像赵易亚、刘宗卓等去了就是报社社长、总编辑,之后毕永畅、尚力科、吴之非、叶寒青等又相继担任报社领导,其他同志也都是报社的中层领导。

对这些从人民前线报社走出来的军报领导,我曾一家一家地走访过,还特地到301医院看望了当时住院的赵易亚老社长。赵易亚拖着病体和我们聊报史,还亲切地说《人民前线》和军报是亲戚。既是《人民前线》报社长,又是《解放军报》社长的刘宗卓老人,见到我们格外亲,捧出一大堆资料,边翻阅边深情地回顾《人民前线》报从创办到建国初期宣传的大事要事、新闻名篇。

走之愈近,了解愈多;知之愈深,感情愈真。《人民前线》报之于我,不只是一张报纸,而是60多度风云际会、60多个春华秋实。那一个个平常的而又不平凡的记者、编辑,每天像上足了劲的发条,不知疲倦地转动着。

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单位,是“第二故乡”,是“娘家”。然而,当他们一个个走向改革,或者转型了、或者瘦身了、或者消失了,说实话,谁碰上心里头都会有点儿不舍。“别”的滋味有点苦、有点酸,还有点辣,但更多的是甜。

我引以为骄傲的“百将团”、我名片般的某步兵师、我难以忘怀的某装甲师,是在改革中“别”了,但他们无不别开生面。“百将团”的团队看不到了,但老红军精神在红军连队官兵身上传承、光大。某步兵师调整了,但浓缩的战斗集体确实是精华,俨然是未来战争中的刀尖子。某装甲师改制了,但改革后的部队现代化程度更高,机动作战能力更强。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事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没有一成不变的体制机制,自然也没有永远不调整不改革的部队。过去,改革一改到老部队、有特色的部队就难以推进。这些年,特别是当下,我们看到,强军目标需要怎么改革就怎么改革,需要动到哪个部队就动到哪个部队,改革没有了禁区。“别”的滋味伴着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从感情的闸门中冲出,还从守常、守旧、守成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中闯出。

由此,再看看《人民前线》。报纸也许就此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但其影响永在,其事业的火炬也会永远地传下去。当然,这个传人,未必是你;这个平台,未必叫《人民前线》。他是奔腾向前的军事新闻宣传之河,他是继续从事军事新闻事业的人,他是每一张刊发军事新闻的报纸、每一个推出军事新闻的电台、电视台、网站。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曾有多少报纸辉煌过,像《红色中华》《红星报》《向导》《救国日报》等,但当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无不光荣地收宫了。然而,他们的事业又无不在其他党报党刊上辉映着。我坚信,《人民前线》的精神又会融合在新的梯队中冲锋在前!

(《解放军报》2016年01月26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