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红军战士不费一枪一弹活捉500名敌军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卫斌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6-20 15:30

红军粮食补给证

吃大户,谋口腹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转移至井冈山,由当地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接济了五百担稻谷,上千名起义官兵得以稳住阵脚,在湘赣边界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28日,朱德、陈毅又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袁文才、王佐的队伍会合,组建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大量兵员集中在“人口不足两千,产粮不足万担”的弹丸之地,在国民党严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下,粮食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前委临机应变,组织、引导宁冈、永新等地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取得了好收成。朱德、毛泽东亲自带队下山挑粮,经过一个多月长途跋涉、往返穿梭,为井冈山根据地储备了30多万斤粮食。红四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以弱击强连续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军事“进剿”,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

1929年1月14日,打破国民党的重重围困,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跳出井冈山,转战幅员广袤、物产富饶的赣南、闽西。风味万千、营养全面的客家传统饮食,养育壮大了革命力量和红色政权,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在为期13天的会议期间,6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代表,尽情分享了“红都国宴”的美味和中共取得局部执政地位的喜悦。

但随着工农武装迅猛扩充、各级党政机关相继设立,脱产的公务人员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连年歉收,奸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而国民党的“困死”“饿死”手段越来越卑鄙,对苏区物资一律实行禁运,种种手段加剧了粮荒饥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苏维埃政府紧紧围绕和服从革命战争的中心任务,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置于各项经济建设的首位,放手发动群众开荒垦田、开渠治水,大办互助合作组织,大兴劳动竞赛运动。仅1933年一年,中央苏区消灭荒田,新开荒田可产粮26万担。到1934年,修复水利工程万余处,新修水利工程千余处。农村基层普遍建立了劳动互助组、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中青年农村妇女解开裹脚布下水田,唱起了农业生产的主角。

与此同时,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粮食管理、经营机构,积极开展粮食购、存、调、销业务,调剂余缺,打击奸商;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到1933年9月,苏区全境设有公营粮食调剂总局1个,省局5个,县区分、支局60个。到1934年2月,中央苏区由群众集资创办粮食合作社1071个,拥有社员243904人,股金242097元。为了确保苏区军民用粮安全,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12月通令各地,要求有计划地限制粮食出口,禁止主粮改作副食用途。

正因各项工作到位、措施得力,苏区农业在大灾、战乱之年依然逆势飘红,1933年,中央苏区农产增长15%,闽浙赣苏区更是高达20%。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自豪地宣称:“现在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农民的大多数,过去一年中有许多时候吃不饱饭,困难的时候有些竟要吃树皮,吃糠秕,现在则一般不但没有饥饿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丰足了。过去大多数农民每年很少有吃肉的时候,现在吃肉的时候多起来了。”

后勤保障也是战斗力,在第四次反“围剿”接近尾声时,红一军团某炮兵营20名战士不费一枪一弹,活捉了500名缺粮断炊的国民党军;一个红军炊事员凭着一把锅铲,竟降服了一连全副武装的饿兵,这场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央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