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健:从总编辑到书法家,“跨界”也能如此精彩

来源:“英才理事会”公众号作者:王兆军 李军 刘小渡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6-20 20:36

二、文学是书法艺术的本土

汉字产生之初,书法就是和文学共存的,文学则是中国书法的土壤。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书法很难登顶为峰。中国历代杰出的书法家,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的人物。古代的钟张二王,唐宋的欧柳颜赵,明清的董其昌、何绍基,近代的吴昌硕、于右任、启功,个顶个都是优秀学者。没听说哪个只粗通文墨者而成为优秀书家的。当代书坛没有大家产生,不是笔墨功夫不到,而是技术操练多,文化沉浸少,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这个角度观谭健书法可以发现:要想写好书法,还得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修养深厚了,就会形成高雅的审美追求,书法自会远离低俗。至少,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靠近经典的。

我还记得我们刚入校时,一位古典文学老先生授课时,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复旦中文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可以在其他方面不如其他院校的毕业生,但在古典文学方面丢不起这个人!”老先生的童真憨态当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据我观察,这话谭健当时是听进去了,大学期间他在古典文学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我见他读《论语》《道德经》等,把那些古今异同字和文言虚词、古汉语难句例释、包括一些经典名篇名句摘抄在卡片上,像背英语单词一样早晚背记。他喜欢李白杜甫,喜欢唐宋八大家,对魏晋玄学兴趣尤其偏爱,曾一度想以魏晋玄学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特别是对于嵇康这个人物,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至今记得他谈《声无哀乐论》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放弃了。无论如何,我想竹林七贤、魏晋风度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占据了独特位置。在他后来写的不少文学评论和散文、杂文里面,特别是在一些文言小品文当中,总能在不经意处依稀看到这种影子。长时间的古典文学积累,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文化审美取向。品味谭健书法作品,不管是草书还是行书,不管是条幅还是扇面,都始终呈现出十分相近的精神气象,而这种精神气象又与他的文章风格有着很明显的一致性。所以,谭健的书风,其实是他积淀多年的文化审美取向的一种自然流露,是文风孕育了书风。

2012年11月,乘直升机降落在辽宁舰航母甲板上,首次独家报道舰载机着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