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背后的他们,你了解多少?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咪休姑娘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11-08 18:23

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

军事新闻背后的他们,你了解多少?

咪休姑娘

时间,2017年10月9日;坐标,慕士塔格峰。

“15年前,我和伦军一起在新疆军区联勤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我俩同龄,又是同年兵,有着同样的爱好和追求,他却不幸地早早离开了我们。站在战友碑前,当年一起新闻会战、一起基层采访、一起挑灯夜战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泪水不禁打湿脸庞。曾经并肩作战的好战友,我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你在天堂还好吗?天一老师,伦军兄弟,你们是新闻人的楷模,永远怀念你们,向你们致敬!”

这是一位新闻老前辈在前往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途中路经慕士塔格峰时发出的一条朋友圈。石碑上鲜明地刻着: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郭天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赴新疆帕米尔高原采访途中在此不幸遇难。同时牺牲的还有新疆军区联勤部新闻干事王伦军。立碑高山,专此纪念。

在雪山的反射下,高原的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我看不清前辈的眼中是否噙满泪水,但他在石碑前单膝跪地,点燃两支香烟的画面却深烙我心。

这是我从事新闻行业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接触“牺牲”这两个字眼。十年的时间,它好像离我很遥远;报社的编辑和战友,一切又都在我面前。

对于一名军事记者来说,边防,似乎有着别样的吸引力。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会特别关注前辈在朋友圈分享的边关点滴。他前往的红其拉甫,汉语意为“血染的通道”,是“死亡山谷”,更是“云端国门”。“夜宿红其拉甫边防连,头疼、胸闷、失眠、浑身酸痛,各种不适一齐袭来……”剧烈的高原反应让他无法入眠,但也就是“挣扎”在这样的一分一秒中,才能亲身感受到国门卫士戍守边关的艰难——守边守到天边边……

都说新闻记者的常态是“在路上”。那么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在路上”就意味着不论是边防哨所雪域高原还是海疆岛礁戈壁深山,我们都选择和祖国在一起,和军队在一起,和战友在一起。即使路上有艰难险阻,有激流险滩,军事记者的冲锋与无畏也未曾改变。“要到场,出现在他们面前,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用相机记录最可爱的人,用笔尖诉说最动人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人不抛弃不放弃,便是我们毫不犹豫出发和义无反顾奔赴的全部理由。

今年7月,一位参加“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的记者朋友在一路向南深入广东线海防旅采访回来后给我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着迷彩,站姿挺拔。他说:“我的身后是香港。”那一刻,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心中那份身为军事记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想起去年的11月8日,那时的我还没有来到报社工作,因为每天关注军事新闻,才在当天睡前看到军事公众号的推送而得知这个节日。当我给他发去问候时,他告诉我说刚要睡下,第二天五点还要早起出去采访。我怕耽搁他休息便没再继续说话,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时间,11:59,我随即将《记者节|军事记者,这四个字你了解多少》分享到了朋友圈:今天的最后一分钟,军事记者,为祖国为军队记日记,你们辛苦!

前几日,我收到一位战友发来的消息:“我要换单位了,库尔勒,手机没有信号,只能用固定电话,周末可以下来买点东西,你们新闻稿里的地方,我真的要去啦!”因为他六月份才移防到新单位,我好奇地追问他为什么再次移防。他说,你知道除了边关哨所,还有人在戈壁滩挖山洞吗?那里的人一顿可以吃一盆鸡蛋,那里没有公开的车,那里……我说:“好,去吧,如果有机会,等我去那里看你,还有那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每天喝风吃沙的、可爱的战友们。”

羌塘古谣说,当汗水灌溉在脚下的土地上,再遥远的地方也会变成故乡。战士牺牲在战位,记者牺牲在路上,都是用鲜血兑现承诺,用生命完成使命……若无报国志,何以披战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