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探索着"诗和远方",可最懂它的那个人却走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天南责任编辑:王俊
2017-12-04 08:45

治业贵在有恒

■黄 旭

“人活着还是要做一点事情的。”这是“天眼”之父南仁东时常念叨的话语,也是倾其一生努力践行的诺言。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一位可敬的科技工作者踏遍青山的艰苦付出和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20多年始终不渝的倾力奉献,让一个起初不被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世界最大最灵敏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成,让中国射电天文学的“硬件”一举领先世界,为人类更好观测宇宙提供了载体。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南仁东直面前沿、敢为人先的前瞻精神,更离不开他和整个科研团队扎根深山、多年砺剑的默默耕耘。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短道竞速,而是接力长跑。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嫦娥探月工程到国产大飞机C919,纵览近年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厚积薄发。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远离沽名钓誉的取巧和哗众取宠的浮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脚踏实地、执着奋斗,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大凡有所成就之人,多是甘于寂寞、精于事业的有恒者。古有文学家曹雪芹为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今有氢弹元勋于敏,受命后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隐姓埋名,醉心科研,满足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搞科研做学问,受挫失败是常有的事,要想取得一些成绩,拿出一些成果,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是首要前提,少不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更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比尔·盖茨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专精一业,心无旁骛,南仁东同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从1994年开始,他便负责FAST工程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在贵州大山深处一跑就是12年。全面指导工程建设期间,他带头扑在一线,相继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工程的推进垫石铺路。正是凭着这股执着的劲头,这位“战术型的老工人”为“天眼”项目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生的长度有限,但精神的宽度无垠,事业的高度无限。从“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到遥感领域泰斗李小文,再到“天眼”之父南仁东,一位位科学家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和忘我奉献在科技前沿立起座座丰碑。对于军工人来说,只有像前辈一样,拿出对科学的专注与热爱,拿出对事业的忠诚与担当,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才能锻造出更多更好的“大国重器”“军中利器”。

照片提供:姜成龙、杨利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