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魔改”的战车们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周立责任编辑:姜紫微
2015-04-02 14:53
图片说明4:昙花一现的苏联“光棱坦克”———1K17“压缩”。

“元首”的“强虎”

众所周知,“虎”式重型坦克是二战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德制坦克之一,喜欢插手装备开发的“元首”当然不会放过“虎”式这么好的平台。鉴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军吃够了巷战的苦头,“元首”在1943年8月提出了“562号设备-自行突击臼炮606/4”方案,即将超大口径的重型迫击炮(臼炮)安装到“虎”I式底盘上来组成一门火力凶猛的自行突击炮。于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强虎”横空出世。

“强虎”多以在战场上受损后送回后方的“虎”I式坦克底盘来进行改装,其主炮由莱茵金属公司制造,而底盘的改造则由阿尔凯特公司来完成。1门原用于反潜的RW61380毫米重型迫击炮稍加修改后被安置于固定炮塔内。RW61重型迫击炮在拥有380毫米超大口径的同时,身管长度5.4倍口径,显得非常的粗短。该炮在发射重达324千克的火箭增程榴弹时,最大射程也只有4.6千米,射速也低于1发/分,但巨大的炮弹的威力不可小觑。装满炮弹的“强虎”战斗全重达65吨,因此即使有着700马力的发动机,机动性依然不容乐观。

“强虎”曾在1944年被投入到镇压华沙人民起义和德国本土的一些作战行动中,但由于弹药基数和发射速度都太低,它在战斗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应该说,“强虎”这个由380毫米臼炮和“虎”式坦克底盘组合而成的突击炮是一件巷战利器,但由于位于柏林的工厂被盟军摧毁,生产改装都无以为继,因此只完成了18辆实车就偃旗息鼓,也因之而没有对持续发展的战局带来过多影响,更未能阻止德意志帝国的败亡。

“光棱坦克”之苏联1K17“压缩”

经典战略游戏《红色警戒2》中的“光棱坦克”肯定给玩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以激光为武器的坦克在游戏里性能出众而倍受玩家喜爱。实际上,以激光为武器的“坦克”并不是完全的游戏虚构,现实里真的存在“光棱坦克”。在2010年俄罗斯“武器技术博物馆”的武器展览上,作为冷战遗留产物的1K17型激光坦克第一次公开展出,引起了轰动。

其实苏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激光坦克的研究,并在1982年研发出了第一代激光坦克1K11“短剑”。虽然“短剑”并未量产,但苏联的激光坦克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不久之后原设计团队在“短剑”的基础上研发了新一代激光坦克———1K17“压缩”,并在1992年推出了坦克样车。1K17“压缩”的“炮塔”正面有15个有装甲防护盖的光学透镜组,该炮塔被安装在2S19型自行榴弹炮的底盘上,该底盘其实就是经过适应性修改的原T-80坦克底盘。

当然,1K17这个“激光坦克”并不像红警游戏中那样威力惊人并可直接打爆敌方的坦克装甲车辆,实际上,1K17属于软杀伤武器,主要用于令敌方飞行员失明或干扰其光学电子系统,从而压制甚至瘫痪敌方目标的作战能力。遗憾的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其他众多的武器计划项目的命运一样,1K17项目被取消,制造出来的1K17样车也只能在博物馆养老。

为了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资源节省开支,各国军队以及其他武装力量通常都会对坦克装甲车辆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上述几款“魔改”战车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朝鲜半岛上的“谷山大炮”、别样的“狼獾”,还是霸气的“强虎”和苏联的“光棱坦克”,其发展历程都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些装备的出现可能是一时之需,也可能是“垂死一搏”。不过这些或新或旧的“文物”的发展与消亡似乎在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魔改”战车,如果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持,没有详细妥当的计划安排,也不过是划过天空的流星———虽然耀眼,却一闪即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