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这座烽火中铸就的丰碑,镌刻着华中抗战不朽的记忆与荣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汉忠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08-19 15:22:10

血色丰碑

■陈汉忠

从南京出发,车行至句容,青灰色的公路如缎带般飘进茅山深处。举目眺望,山势蜿蜒,松青竹翠。我想,大概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听过军号,每一棵松树都见过硝烟。望母山巅,一座巍峨的纪念碑刺破云雾,“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9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巍巍茅山,以峻拔之姿横卧苏南沃野。这里托举起华中抗战的烽火,成为刺破黑暗、光耀山河的血色丰碑。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驻茅山脚下某部服役。那时,我们很喜欢走进茅山腹地,怀着崇敬寻觅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遗迹。有战友说,听当地百姓讲,在茅山纪念碑下点一串鞭炮,山谷间就会响起军号声。

沿茅山郁岗峰西侧的山道蜿蜒而上,乾元观的飞檐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宋朝的古老道观,在1938年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陈毅带领新四军第一支队来到这里。面对道童的阻拦,陈毅递上一纸,上书“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惠心白道长看到纸条后,意识到来人是一位正义之士,当即亲自迎接,两人从此结下深情厚谊。为支持抗日,道长让出观内的松风阁和宰相堂给新四军使用,并组织道众为部队采购药品,筹措粮饷,刺探敌情。新四军将士也处处尊重道众,爱护设施。不久后,日寇进犯乾元观,威逼道士们说出新四军的行踪。惠心白等十几名道众宁死不屈,惨遭杀害,千年道观毁于一旦。

修复后的乾元观仍保留着当年的战争遗迹。导游指着殿前的银杏树动情地说:“这棵树当年被炸断,以为活不成了。可第二年春天,断口处又发出新芽。”看着那树身疤痕如故、树冠却郁郁葱葱的银杏,我心中感慨万千。

乾元观内,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的桌椅摆放整齐。在这里,新四军多次制订作战计划,开展伏击战,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韦岗战斗。

那是1938年的6月,茅山细雨绵绵,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悄然潜行。在镇句公路韦岗段,侦察兵传回情报:日军车队即将经过。粟裕站在山巅,看韦岗山峦起伏,山脚下公路蜿蜒,是打伏击的理想战场。17日8时许,日军车队驶入伏击地域后,新四军发起猛烈攻击。半小时后,战斗结束,新四军毙伤日军20余人,击毁汽车4辆。韦岗战斗的胜利,让饱受战争创伤的江南大地民心大振。

当时,在茅山地区抗战的新四军部队缺乏后勤补给,甚至连打仗的枪械、弹药、通信设备都无法有效保障。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同志想方设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了江南茅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崭新局面。

位于茅山薛埠的茅麓茶场是陈毅同志建立的秘密活动点之一。1938年6月,陈毅踏入茅麓茶场。茶场主人纪振纲是位曾留学日本的实业家,打造出享誉江南的“茅麓旗枪”茶。在民族危亡之际,纪振纲深明大义,决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他毅然将茶场变为新四军的物资中转站,捐赠粮食、枪支,秘密搭建无线电通信设备。如今,茶场的老仓库墙上,仍保留着“多产一斤茶叶,多造一粒子弹”的标语,字迹斑驳却力透岁月烟云。

在直溪镇建昌蔡甲村,一座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静立水畔。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曾在此召开。会场复原陈列中,长条木桌上的煤油灯盏仍按原样摆放,墙角竹篓里散落着泛黄的《抗敌报》。角落里,一只裂了缝的粗瓷碗尤为醒目。讲解员说,这是当年代表们喝水的器物。看着碗沿的裂纹,我仿佛看见了当时会场中热烈的讨论,以及最终代表举手表决时坚定的眼神。

沿着盘山路继续往上,半山腰有座无名烈士墓。碑上刻着“一九四一年春”几个字。当地百姓说,墓里安葬着一位16岁的通信员。他在任务途中遭遇日军巡逻队。危急时刻,他吹着半截芦苇秆做的笛子,引开敌人后,跳下了悬崖。山风掠过峡谷,传来“呜呜”的声响,仿佛是那支笛子未吹完的战歌。在茅山北麓的碉堡遗址旁,还长眠着一位名叫赵铁柱的机枪手。在1943年的反“扫荡”战役中,他独守阵地三天三夜,打光所有子弹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

站在墓前远眺,云海翻涌,80多年前的烽火似乎还在燃烧。我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庞,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模糊,可他们的故事,就像茅山的红石,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望母山巅,有一片静谧的竹林。这里安葬着一位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英烈——巫恒通,他曾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编第3团团长。皖南事变后,日伪军反复“扫荡”茅山抗日根据地。新3团与敌重兵苦苦周旋,减员严重。在这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巫恒通出生入死,身先士卒,顽强奋战。他的兄长、嫂子、弟弟相继牺牲。巫恒通万分悲痛,慷慨陈词:“坚持抗敌,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有敌人在,房屋被毁,人被杀,这是必然遭遇。只有把敌人驱逐出国境,才能保全生命财产。现在什么是我所有的呢?我只有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我应有的,而且是我应尽的天职。”1941年9月,巫恒通在一次突围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日军将他抬到句容县城医院,用尽手段劝降。他拒医绝食。8日后,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巫恒通烈士墓往东南方向不远处,是郭猛烈士的纪念亭。这位新四军团长,在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为掩护主力撤退,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他就带着战士们拼刺刀。当敌人的子弹穿透他的胸膛,他还保持着刺杀的姿势。当地百姓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手指深深抠进泥土里,指甲缝里满是鲜血和碎石。

“山呼抗战风雷动,立马东南扫镵枪”,吟诵着陈毅元帅的诗句,我漫步在曾经的战场。茅山山脚下,村舍俨然,白墙黛瓦,炊烟袅袅。我想,长眠于此的英烈们若是看到现在的茅山,该有多么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