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抗战老兵的“谦虚”
■刘维姣
“一个真正的人,他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永远是谦虚。”新四军老兵、中国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的这句名言,代表着很多抗战老兵的人生。
8月16日,10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李登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面对荣誉,“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的李登月却说:“我做得还不多不好,还要多做一些。”
前不久,101岁的抗战老兵李德富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扒火车、炸桥梁,把日本鬼子打得魂飞胆丧的故事。记者称赞他和战友的英雄壮举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李德富如此回应:“不敢称英雄,只能说英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一位位抗战老兵的自谦之语,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动与思考。
“谦虚是映照功德的烛光。”操戈披甲、舍命报国的抗战老兵,几乎每一位都拥有值得自豪的经历,为什么他们反而如此“谦虚”?答案,可以从他们的怀念里、遗憾里、希望里去寻找。
滕西远13岁参加八路军,15岁在肉搏战中英勇杀敌,荣立一等功。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荣立战功。硝烟过后,滕西远却“消失在人海”。直到2021年,有关部门抢救性挖掘红色资源,老人的经历才浮出水面。了解滕西远的事迹后,有人问他为何不讲自己的故事,他说:“我认为自己没做什么大事,不算什么英雄,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才是英雄。”
1944年,八路军战士马二虎深夜护送一位首长去敌占区开会,会没开多久,会场就被鬼子包围。执行掩护任务时,马二虎在左臂和右胸中弹的情况下,依然边跑边放枪,吸引敌人火力,保证了其他人顺利突围。战斗结束,马二虎被上级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多年后谈起这一荣誉,马二虎总是说:“要是我当时警卫工作考虑得再细一些,让战友不牺牲或少牺牲,那才是英雄。”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电视屏幕前,望着威风凛凛的装备,时年96岁的抗战老兵张宝宪抬起右手,庄严敬礼。他哽咽着问儿子:“这坦克是我们的吗?”“都是咱自己的,这胜利是你们这些英雄打下来的。”听了儿子的话,张宝宪感慨,有“这么好的飞机坦克,这么有精气神的兵”,今天的人民军队一定能英雄辈出。
“谦逊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崇高的美德都从那里萌发。”抗战老兵的谦逊低调,让人敬重;他们的高尚品格,令人景仰。近年来,不断有抗战老兵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长青。他们身上,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闪耀着军人的精神光辉。当我们被他们的“谦虚”深深打动时,也该反观自身,如何早些深埋“地下的甜根”,让谦逊的美德在自己身上“萌发”。
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谦虚,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人生修养和境界操守。正所谓,“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强军征程,道阻且长。像抗战老兵那样,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无论得到多大的荣誉,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谦,永葆空杯心态、满格状态,有助于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