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打造先进反舰导弹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陈瑜 臧波责任编辑:张硕
2015-06-24 13:34

板斧二:

高速隐身,防不胜防

反舰导弹突防能力主要取决于舰艇对空中来袭目标的反应时间和拦截效能,提高反舰导弹的速度,则可大大压缩目标舰艇发现反舰导弹的距离,降低其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和抗击效能,因此发展高速导弹提高其突防能力,是反舰导弹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仅有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地区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

俄罗斯是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最早、技术最成熟、导弹型号最多的国家,主要装备有“玄武岩”“花岗岩”“宝石”“日炙”“X-31”“X-41”和“俱乐部”导弹等。其中,“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是苏联于1984年开始装备、外销最多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专门对付航空母舰战斗群和导弹巡洋舰,被世人称为航母克星。“日炙”反舰导弹长9.75米,直径0.8米,弹头装有320千克的高爆炸药;动力系统为整体式液体燃料火箭冲压发动机,最大射程超过200千米,巡航飞行高度20米,飞行速度达3马赫。美国在这一方面也是不甘落后,美军所制定的X-51A发展目标就是研制出最大射程超过1000千米、飞行高度在20~30千米、速度达6~7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2010年5月,X-51A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最大飞行速度达到4.9马赫。

导弹隐身能力是衡量导弹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导弹突防能力的关键指标。根据隐身原理,反舰导弹的隐身包括了外形隐身、隐形涂料隐身和红外隐身等。为减少反舰导弹对雷达电磁波的辐射,新型导弹在研发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导弹外形设计,将导弹外表面尽量倾斜、后掠,以偏斜探测雷达波束,来减小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通过仿真数据可以发现,采取大后掠多面体可极大提高导弹隐身效果;二是将发动机进气口置于弹体下侧,利用弹身遮蔽来减小进气口的雷达波辐射;三是在反舰导弹外表面涂上雷达吸波材料。

目前,挪威“NSM”和“JSM”反舰导弹、美国“LRASM-A”反舰导弹都是采用这种设计理念来提高其隐身能力。挪威“NSM”反舰导弹,综合采用了非圆截面弹身外形设计、遮蔽发动机进气口和涂覆吸波材料等措施,大幅降低了导弹雷达反射截面积,使反舰导弹的可探测性变得更低。“LRASM-A”反舰导弹的外形设计同样侧重于隐身,其弹体横截面采用棱形面设计,外层同时涂有吸波涂料。棱形面可将敌雷达波辐射到导弹其他方向,减少弹头正前方雷达回波,隐形涂料对电磁波具有较好的抑制和吸收能力,使得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明显降低,增加了导弹被探测难度,其突防概率得到很大提升。

板斧三:

引进人工智能,更加“聪明伶俐”

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反舰导弹的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也提高了反舰导弹的精确打击和抗干扰能力,反舰导弹的网络化、智能化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中段自控飞行段和末段制导飞行段。传统反舰导弹在中段自控飞行段主要采用惯导技术、GPS定位技术、地形匹配技术进行自控飞行。随着战场信息支持能力的加强,中继制导技术在反舰导弹上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通过在导弹上加装双通道数据链,利用弹上传感器反馈的信息精确控制导弹。

美国通过对“鱼叉”导弹的不断升级改进,采用多模控制方式提高导弹在自控飞行段的网络化远程控制能力,控制人员还可根据战场情况实时控制反舰导弹规避防空火力区、选择舰船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再如俄罗斯的“花岗岩”导弹的制导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弹上计算机储存有现代各类战舰的数据、可能采用的战术编队、敌方可能使用的电子对抗技术以及躲避防空系统的方法。此外,“花岗岩”导弹可以自主选择目标和打击策略,攻击对方舰队中最主要的目标。最让人吃惊的是“花岗岩”导弹的独特攻击模式,它能以高、低两种弹道攻击目标,可以单枚发射,也可以多枚齐射。在齐射攻击的导弹中,有一枚导弹被预编在较高弹道飞行,其他在低弹道飞行。高弹道飞行的导弹承担领弹任务,它可以最早发现目标编队,并将数据传输给各个低弹道飞行导弹,并实时更新数据。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5年06月23日 1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