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哈格尔这次亚洲之行首选日本,其目标是什么?
答:他的目标我们只能大概做一些判断。大国政治,战略目标轻易不变,但在策略目标上,却会随时修正。哈格尔此番亚洲之行到访中国,虽是早先就确定好的,但与中国军方谈什么,却不可能不被新近发生的重大事态所左右。
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而美国在这一举世关注的问题上,几乎无能为力,让它颜面尽失。虽然它也从中收获了一些利益,加剧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对立,使俄罗斯向欧洲输出石油和天然气受到制裁,这有利于明年将成为石油出口国的美国,可以借此机会让欧洲尽量减少对俄罗斯油气的过度依赖,转而依赖美国的油气。这是乌克兰变局唯一对美国有利的地方,其他方面则对美国都不利。
作为一个世界警察,在乌克兰问题上无所作为,眼看着让普京探囊取物般地收回克里米亚,将对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产生沉重打击,会让它的盟国对美国的作用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这个角度揣测哈格尔这次到访东亚,应该不难解读他的意图。显然,他是来“打桩子、扎篱笆”的。就是要把已经动摇的桩子重新打牢一点。所以,他要选择日本为第一站,因为日本是美国的盟国。而眼下,日本也需要美国对它表达一种更明显、更强烈的支持。这是美日间的双向需求。因为真正让美国担心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刻千万不可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俄罗斯已经不听美国的了,这是俄罗斯在冷战后第一次国家版图的改变不由美国说了算,一旦出现连锁反应,这还了得?所以,美国必须在其他地方赶快把“桩子打牢,篱笆扎紧”,不能让盟国对它的依赖产生动摇。更重要的是,让日本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继续充当“马前卒”的作用不能动摇,所以,哈格尔一定要表达一种强烈的姿态,与之配合的就是美国的亚太战区海军长官,其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夺占钓鱼岛,美军将配合日军击溃中国军队,对中国发出了挑衅性言论。
记者:根据您的判断,这次访问后,哈格尔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
答:对日本来说,哈格尔的表态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日本媒体听了他这样一番表态后备受鼓舞。但是,这对中国没有多大作用。我既然已经向你明确提出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会按照自己提出的准则去行事。中国今天已经不会被什么东西吓住了,只会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战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中国军方领导人向哈格尔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哈格尔“亚洲之行”的战略意图,恰恰暴露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弱点
记者:我们注意到,中国军方的回应引发广泛好评,在您看来,这背后有无中国大国关系理念、军事理念上的变化?
答:哈格尔来访期间,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对哈格尔在一些问题上的表态表达了不满,这种不满被公开地报道了,这是第一次。
其实,中国军方过去也经常表达对美国军方一些做法的不满,包括对美国对台军售等问题,或提出抗议,或严正交涉,但公开报道是第一次。所以,中国的民众在看到这样的新闻时,会觉得我们总算有比较强硬的声音出现了,实际上,这只是做法的改变。我们从来都没有掩饰过我们的不满,只要中美军方进行交往,进行互访,中国在军事问题上的不满总是经常表达的,只是民众第一次知道。
记者:您说只是做法改变,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答:很多人是把这种表达同当下的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了。比如说,中国国力日渐增强,美国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乌克兰危机、克里米亚公投,普京的强硬做法,美国人的无奈,等等。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也应当开始选择走强硬路线。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准确。我认为,中国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军方高层,并不认为强硬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只靠强硬来作为国家战略的支撑点,中国同样不会。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表达强硬?我认为是势态在变。比如说,中日钓鱼岛争端,从领土问题变成了政治对抗,和菲律宾的问题也同样到了准军事对峙这样一种状态,但我们很清醒,不会把这种对抗和对峙仅仅看成是中日、中菲双方的争端。因为这些争端背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有中美博弈的影子。比如,美国公开地讲,在东海问题、南海问题上都不选边站,但这只是一个公开表态。中国人向来认为,看一个人真正的态度,是听其言、观其行。你公开的表态是不选边,可是每一次公开表态后,你都以实际行动支持其中的一方。就如同美国公开表态在东海问题上不选边站队,但是马上美国的海军高级将领就说,如果中国军队攻占钓鱼岛,美军将协助日本反击中国军队。这是不选边站队的态度吗?在南海黄岩岛、仁爱礁问题上,美国的言和行同样也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方不得不严正指出这一点,表达我们的不满。所以,中国军方的强硬表态与其说是形势所迫,倒不是说我们今天才强硬。
我们知道,最近的事态又有了新的变化,奥巴马公开表态,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争端,这就不是不选边站队了。这是公开的食言。一个大国领袖出尔反尔,这是失信于世人。那么,奥巴马为什么要一反既定腔调地做此表态?我想一是他在对中国军方的强硬表态做出回应;二是由于美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已经让它的盟国小兄弟们对一旦发生变故,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为他们撑起保护伞产生了疑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给盟国兄弟们打一针“强心剂”。这就是奥巴马强硬表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