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哈格尔到访第一天即到青岛参观辽宁舰,这也是中国航母第一次开放给外国军方参观,有人认为这表示中国海军在“秀肌肉”,特别是最近中国和邻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存在争端的情况下,您同意这种说法吗?这个时候开放辽宁舰释放了一种怎样的信号呢?
答:我觉得它释放的恰恰是和那些人的判断相反的信号。中国释放的信号是告诉你美国,你想看,我就可以给你看,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我在军事上可以透明。你今天看到的航母仍然是一艘训练舰,这就是中国海军的现状。所以,美国军官看完后说看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消解中国威胁论。(记者:会不会也是向美国表明一种开放的友好的态度?)一方面是开放的友好的态度,包括美国所希望看到的军事透明化,但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的自信,我不怕给你看,我甚至不怕给你看到比你落后的东西。我们承认差距,而这正是中国今天必须发展军力的原因和动力。这并不表明中国软弱,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指着一艘航母训练舰来解决自己的海洋争端问题。
记者:4月8日哈格尔在国防大学演讲时,中国军官向他提出质疑,指出美国支持中国的对手,并试图遏制中国影响力的做法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和日本、菲律宾在亚太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呢?
答:美国和日本、菲律宾都是盟国和准盟国的关系,尤其菲律宾当年还曾是美国唯一的海外殖民地,它们的历史渊源很深。日本在很长的时间内,虽然不是美国的殖民地,却是美国的占领地,他们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但对美国而言,日本和菲律宾是有区别的,菲律宾只是一个小国,只是为美国充当给中国捣乱,给中国制造麻烦的小角色。而日本不光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还有自己的盘算。它的盘算就是想重新夺回亚洲的主导权,特别是东亚的主导权。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都在扮演亚洲雁阵“领头雁”的角色。而今天,这个角色日本已经无法扮演了,但失落的日本决不愿意看到中国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安倍今天和日本右翼正在齐心协力要做的,就是借挑起钓鱼岛争端,跟中国玩“36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用一个小岛激怒中国人,然后再用媒体放大中国人的愤怒,给日本国民造成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凝聚日本民心,朝野上下合力赞同修宪,使日本重归“正常国家”,从而再度崛起,夺回它已经失去的二十年,然后重新成为亚洲、尤其是东亚的主导国家,这是日本政客在配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时为日本量身打造的“如意盘算”。说穿了,这是美日合谋给中国设下的一个战略陷阱。而菲律宾,则只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部署的一颗小棋子。(记者:那如何看待菲律宾的诉求呢?)菲律宾的诉求是能多占一个岛就多占一个,就能多占有一份资源,同时积极向美国靠拢,生存在美国的羽翼之下,这样,他就必须为美国做些什么,今天菲律宾所做的一切显然都是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美国的策略之一,就是要通过不断使中国与周边国家陷入领土争端,让中国在世人眼中变成与邻居麻烦不断的国家,从而给“中国威胁论”制造“证据”,使中国发展受累、形象受挫。(记者:日本要重新占据东亚的领导地位,不也是要依附于美国吗?)不完全是,别看安倍今天对奥巴马一副媚态,但日本一旦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他就会要求与美国建立新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进入一个控制和反控制的状态,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成为亚洲“领头雁”的时候,在很多方面,尤其在经济方面和美国的冲突非常强烈。(记者:现在是不是日本和美国之间也处于一个冲突比较明显的阶段?)我认为,今天日本和美国已没有20世纪80年代那么明显的冲突,因为,今天的日本和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已经让位于中国和美国的竞争,相对而言,日本被美国打压的空间很小,美国更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来牵制中国,所以,今天的日本和美国并没有那么多的冲突点,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美国今天对日本主要是希望它在扮演牵制中国的角色时不要失控。日本总想成为正常国家,正常国家就是不受制于任何人,包括不受制于美国,这样就有一个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这个矛盾比起美国压制中国的崛起这样一个大矛盾来讲,只是一个小矛盾。所以,美国肯定会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权衡利弊,宁可给日本这个老虎松绑,也要遏制中国,这是美国的大战略。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这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困境的根本所在。中美博弈而不是中日对抗,才是今天的主要矛盾。
发展“软”“硬”实力,巧妙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记者:您是怎么理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是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美国在它的盟友和对手——中国之间搞平衡?
答:我们不要把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片面理解成美国想在亚太扮演“仲裁者”角色,想平衡中国和日本,或者是平衡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矛盾,美国可不是这么打算的。从这一战略一提出,美国人就是打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首要意图,就是要平衡掉中国已经开始让亚太有些倾斜的上升态势,其实就是要平衡掉中国的势头;其次,间接的目标是平衡掉俄罗斯伸向东亚、远东的势头;第三位的目标才是控制日本,然后整合整个东南亚,所以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又是具有多重目标的,但是主要目标是针对中国。这一点确定无疑。
记者:国防部长常万全说,新型的大国关系,应该首先体现在亚太地区。在您看来,在亚太地区问题上,中美关系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
答:明知美国处心积虑要打压我们,我们也要与之周旋,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现状。中国今天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实际上就是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针对性回应。
奥巴马在第二任期一开始就提出“重返亚洲”,随即又改为“战略重心东移”,然后又改成“亚太战略再平衡”,其实都是一回事。在美国提出这种战略之后,我们提出建立两国新型关系与之对应。这毫无疑问是希望消解美国“战略再平衡”的意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希望用平等的、尊重对方的方式协商解决问题,而不要怀有一方压倒一方甚至吃掉一方的心态。这种主张,对美国的战略很有针对性。美国人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接招,同时让日本、菲律宾冲在前头给中国找麻烦,让中国疲于应对,以此坐收渔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办?是先与日本、菲律宾在岛礁领土、海洋权益等问题上缠斗,还是暂时放开两厢,直奔大路?这是个战略权衡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清醒再清醒地认识的问题。
为了让中国30多年的改革成果不半途而废,功亏一匮,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继续发展。这一点决不能动摇,也不能被任何“绊脚石”所干扰,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能逆转的。因为,全中国13亿人,要过上好日子,不能只是解决温饱,还必须加快发展。不发展就解决不了中国的一系列问题。但这样的发展,自然就会被别的国家视为一种威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听了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别国视中国为威胁,难道中国就不发展了吗?
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会使一些人担心和害怕,因为一旦发展,中国对全球资源、能源的需求会比原来放大很多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和有同样需求的国家产生竞争、甚至对抗。这个难题怎么去解决?中国人提出的方式是互利共赢,就是我发展,也让你发展,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你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别人不信任你,就会认为你是威胁。其实“中国威胁论”,一方面是有些人有意制造、散布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源于一些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心。当我们把世人的这种担心解决好了,“中国威胁论”就不攻自破,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就失去了实现的可能。中国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像邓小平所说的两手都要硬,一手是你的国力军力要硬;一手是你的“软实力”要硬,只有两手都硬了,才可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你没有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也就是“软实力”,实际上光有“硬实力”这一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中美关系要想实现真正的突破,也只能在中国的整体实力真正提升、而美国人也充分认识并认可你的实力之后,才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