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9周年纪念日。缅怀毛泽东,不仅要学习他的远见卓识、雄才伟略,也要学习他的知人善任、以人谋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把“用干部”作为领导者的两大责任之一,堪称知人善任的能手高手。他为五湖四海、千千万万的俊才豪杰创造了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任千里马纵横万里,凭老黄牛拓荒千顷,良才猛将、各擅其长,八仙过海、各显才能。
1930年,林彪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但军政委一职一直未定。因为林彪这个人性格有点古怪,平时少言寡语,别人很难与他交流和共事,自他担任28团团长以来,同历届党代表的关系都不好。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选定了红四军二纵队的党代表罗荣桓,“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毛泽东的识人之智可见一斑。
毛泽东用人之妙,贵在能把性格不同、风格不同的人才融在一起,做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陈毅长于带兵,华东数十万官兵没有不服陈老总的。但毛泽东又明确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是因为粟裕长于作战。一个善带兵,一个善打仗,陈粟配合,打遍华东无敌手。
大胆放手,用人不疑,是毛泽东用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发给前方将领的电报和指示,许多都写有“请酌办”“望见复”“望机断行之”“请按实情决定”。淮海战役时,毛泽东曾电示总前委:“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邓临时处置,不要请示。”他相信和依靠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善于授权、敢于放权、勇于分权。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真正避免了唐人陈子昂提出的“用人四忌”,即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用人艺术决定战争的胜负。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坐镇西柏坡,调度有方,张弛有度。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四方战将,令则行,禁则止,昂昂若千里龙驹,滔滔如江河奔腾,可谓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再看蒋介石,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火急火燎,一会飞东北,一会飞华北,对前方将领不是“务必”,就是“限于”。结果严令卫立煌,卫徘徊不前;安抚傅作义,傅心存疑虑;驰电白崇禧,白拥兵自重;驱使杜聿明,杜令出难行。用人的差别如此之大,胜负自然就有了结局。
不求全责备,善宽容失败,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也很明显。1949年,我军在攻击金门作战中失利。当时的前线总指挥叶飞主动要求中央给予处分。但毛泽东对此并未深究,而是鼓励前线将士努力做好准备,以利再战,极大地感动和鼓舞了前方将士。1958年的炮击金门,毛泽东仍让叶飞将军指挥,更显其用人艺术之高超。
关心人才才能凝聚人才,凝聚人才才能共谋发展、共图大业。毛泽东不仅善用人才,更是爱护人才。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徐海东等人生病时,毛泽东极为关心,总是叮嘱他们安心休养,并作出具体的安排。对只知打仗,不顾个人安危的猛将们,他则经常在电报中强调千万注意安全,构筑坚固工事,保护好自己。
善用人者,能令泥土生辉;不善用人者,则使黄金失色。本文所举的例子,只是毛泽东知人善任的冰山一角。毛泽东能带领全党全军从弱小走向胜利,从失败走向荣光,足以证明其无与伦比的用人艺术。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