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算经济账合适吗?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谢旭峰责任编辑:杨红
2016-05-19 11:04

又是一个征兵季,除了让人激情爆燃的征兵宣传片,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同样十分吸引眼球。诸如义务兵优待金、大学生学费补偿代偿、退役士兵经济补助金等等,征兵“谈钱”似乎成了常态,有的地方甚至推出义务兵服役期间可享受“超额集体股份分红”的政策。

面面俱到的优惠政策无疑会提高广大地方青年的参军积极性,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部队。但也有人质疑:征兵过分强调经济刺激的作用,会不会导致一些人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不讲家国情怀?当兵是为了“尽义务、讲奉献”,谈钱究竟好不好?

作为一名“老兵”,笔者当初参军入伍时,享受的福利政策远没有今天优厚。富国才能强军。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国家对军人的工资待遇、相关福利待遇的投入越来越大,征兵优惠政策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平年代,中国军人“持干戈以卫社稷”,做出很大牺牲:高强度、高风险的训练任务,艰苦、偏远的工作环境,“24小时工作制”……这一切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付出有目共睹,理应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在我军的发展史上,一直讲求“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的义利观。人不能脱离了物质利益单纯谈精神追求,也不能脱离了精神追求只讲物质利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前方的红军战士在战场上流血杀敌,在后方,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力,苏维埃政府一般会组织专人耕作军人家属的土地,这既是一种荣誉,也解决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解放战争时期,最有力量的动员口号莫过于“土改家里到分了土地和耕牛”“保卫秋收”“保卫解放区”……既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又有崇高精神的召唤,实现了自我的内在统一,军人才能全身心精武强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毫无疑问,广大青年选择军旅人生,既有“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的报国热情,也有在军营淬火历练、成长进步的现实考量。对他们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是值得点赞的务实之举。在实行“全志愿兵役制”的美国,征兵的福利极其优厚,甚至有“一个新兵养活一家人”的说法。名目繁多的补助、免费医疗保险、高额助学金等政策,对于军队积聚高素质兵源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征兵可以“谈钱”,但是不能“只谈钱”。喧嚣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但参军入伍“讲奉献”的主流价值导向不能改变。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地区的征兵奖励措施存在差别,更有个别媒体肆意炒作、歪曲这一问题。对此,我们更要做好宣传,在支持地方政府为国防做贡献的同时,引导广大应征青年认识到,军旅人生的价值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要“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参军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定义务,而不是利益交换;是为了保家卫国、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是“打工挣钱”。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谢旭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