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回忆:父亲贺龙骨子里的侠肝义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贺捷生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23 10:36

我在捷报声中出生,取名为贺捷生

用父亲的话说,是桑植用它颠连起伏的山峦掩藏了他这支部队,用浓郁的情谊和贫瘠的食粮喂养了他这支部队。也就是在桑植,红二、六军团利用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把对湘军取攻势、对鄂军取守势,颠倒过来,转变为对湘军取守势、对鄂军取攻势,把战线推进到湖北宣恩和恩施一带。这之后,换手如换刀,红军连续取得了忠堡和板栗园大捷,活捉了国民党军纵队司令、第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把满腹经纶、著有多部军事和地理学术著作的另一个师长谢彬斩于马下。我就在这时的捷报声中出生,父亲与刚成为我姨夫的红二、六军团副总指挥萧克,红六军团政委王震,额手称庆,给我取名为贺捷生。我的出生地,理所当然也在红二、六军团的大本营桑植,那个地方叫南岔村冯家湾。后来发生的事情,中国当代革命史是这样记载的:1935年11月19日,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八个月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开始长征。而这时,我刚刚出生18天。

“黑夜茫茫风雨狂,跟随常兄赴疆场。流血身死何所惧,刀剑丛中斩豺狼。”如果你在某本烈士诗抄中读过这首诗,那我要告诉你,写下这首诗的,就是桑植的一位大名鼎鼎的革命烈士,我的堂叔贺锦斋。诗里的那位“常兄”,便是我父亲贺龙。许多人不知道,我父亲最早的名字叫贺文常,那个年代桑植的老百姓对他都亲切地直呼其名,就像老辈人读完三国,说起桃园三结义,都直呼刘玄德、张翼德、关云长。桑植那些不要命地跟着我父亲打天下的人,都以“跟随常兄赴疆场”为荣。这就是最让我父亲感到欣慰也最让他感到愧疚的桑植。我说桑植是父亲的桑植,就因为生活在桑植的28个民族,桑植的山川河流,稻米和苞谷,既给了父亲寻常人少有的血性和骠勇,也给了他驰骋疆场的一片天地,更交给了他无数的好儿女,无数的亲骨肉。

贺氏家族为国捐躯的烈士有几百人

2008年,我大女儿贺来毅做了一件让桑植的父老乡亲交口称赞的事:回桑植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寻访革命烈士踪迹,自己动手摘抄、整理并自费出版了一部跟随我父亲打江山但最终献出了生命的革命烈士名录。成书之日,望着这本厚厚的名录,我们都吓了一跳:从大革命到全国解放,光是我们贺氏家族有名有姓为国捐躯的烈士,就有几百人;如果算上远近亲戚,有好几千人。再算上全县28个民族的殉道者,数以万计!都是同一个故乡,同一个籍贯,同一个桑植。翻开这本烈士名录,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的眼里不涌满泪水;捧着这本名录,没有一个人的手不颤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桑植县有5000多人为革命牺牲。图为革命烈士纪念塔。

都知道,我父亲用两把菜刀闹革命那年,如秋风扫落叶,迅速在家乡洪家关成立了一支讨袁民军,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经过北伐战争的考验和洗礼,以师、团、营、连军官的身份参加南昌起义,有多少把血洒在了南昌城头!南昌起义失败后,我父亲赤手空拳回湘西举行“年关暴动”,又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渐渐成为红二军团的指挥员和战斗骨干,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面对国民党军从40个到80个团的重重“围剿”中,又有多少在刀剑丛中“流血身死”?

后来,那是1935年,在父亲的红二军团与萧克的红六军团会师后,从桑植刘家坪紧追一年前踏上征途的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再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在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中,斩关夺隘,忍饥挨饿,有多少倒在了皑皑雪山、茫茫草地?也就是说,从1916年的芭茅溪起义,到1935年长征,在短短20年中,我父亲从桑植带走一批批青壮年。但战争如秋风,一个县的人,即使像山上的茅草,那也经不起这样砍伐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