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大国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是我选择了这“不可告人”的人生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凌硕责任编辑:董玥
2017-12-15 15:02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

在黄旭华的办公室里,两个潜艇模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短一些“身材胖胖”的是我国第一代某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稍长一些“体形苗条”的则是我国第一代某型攻击型核潜艇。

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黄旭华拿起这两艘模型,唤醒了那段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有一个通俗的说法: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巡航6万海里;如果换成柴油作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的体量。

上世纪中叶,中国人有过强烈的造国产核潜艇的梦想。那时候,我国尖端技术基础薄弱,只能寄希望苏联的技术援助,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

事后,毛主席作出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于是,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了,黄旭华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迅速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设计工作。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核潜艇,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在中央组建的29人造船技术研究室,黄旭华和同事们只是笼统地认为,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中间加个反应堆。在后来的实践中,黄旭华才渐渐明白造核潜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从物质到知识,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祖国的需要就是黄旭华最大的动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黄旭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情澎湃。

当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的年轻战友们,很难从国外拿到一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搜集有关核潜艇的碎片消息。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令黄旭华意想不到的是,拆解这两个玩具, 竟然发现和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

说干就干,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为了保证计算准确性,研发人员分组进行计算,出现不同结果重新再算,直到得出一致的数据。

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个个过秤,几年来每次称重都是“斤斤计较”。最终,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