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
如何在制度内让政策更暖心
●既呼唤上级完善细化,更立足自身研究招法
●只要对兵有感情,落实就有新办法
“当务之急应该进一步完善规定,在制度内让福利待遇更暖人。”沈阳军区机关相关负责人的看法是:新政策出台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落实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打通官兵的福利落实通道,不仅要解决“弹性”和“硬件”问题,还要着眼部队实际情况,灵活建设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保障体系。
如何在当前让官兵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福利政策?记者一路调研发现,许多单位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了一些有效做法。
“《规定》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基层官兵的关爱,在规定的制度内创新细化未尝不可!”某工兵团的做法是:在仔细领会《规定》精神的同时,他们把家属的范畴定格在《家庭成员登记表》上。凡登记表上的家属来队,都可以享受专车接送等福利,受到官兵和家属们“点赞”。
既呼唤上级完善细化,更立足自身研究招法。某红军师机关以部为单位,腾出屋子专门建立“加班餐厅”,室内电冰箱、微波炉、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凌晨12时,宣传科干事安东海加完班后,自己动手做了夜宵。他喜滋滋地说:“这样不仅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费用还比规定的开销少了很多。”
“这是规定!”曾经在办事过程中因这句话让很多人添堵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某旅宣传科干事李大鹏告诉记者,为了给休假和出差官兵提供方便,他们积极和军代部门沟通,把自购车票变为代买车票,官兵一到火车站,就可取票上车。路途远的战友如果愿意,甚至还能让他们帮助提前订旅社、餐馆,别提有多方便了。
只要对兵有感情,落实就有新办法。辽宁省军区专门协调驻地政府,帮忙联系靠近营区、价格合理的租赁房屋。他们还在地方政府帮助下,重点划定一些大企业以及教育、卫生、商业等行业作为安置随军家属的重点单位,并且使驻偏远地区军人子女有机会进入驻地城市上学。
一项项制度内的新办法应运而生,逐渐将以往制约基层福利待遇落实的“瓶颈”问题破解。前不久,沈阳军区政治部又一次对《规定》福利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很多“弹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期望
福利政策能否更加完善
●期盼福利政策向军龄等领域拓展
●呼唤福利政策从平时向战时延伸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很多官兵在对现行《规定》中福利落实情况表示满意的同时,期望军队福利政策能够更加完善,把更多符合部队现状、振奋军心士气的合理福利待遇,纳入军队保障体系。
“在部队多干一年,就意味着多一年奉献!”某装甲团指导员小曲今年35岁,他坦言:由于编制有限,很多非常优秀的基层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五年,职务性福利享受的却不多。如果《规定》能向军衔和军龄上倾斜,不仅能有效缓解部队干部的思想压力,解决职务矛盾,也会让“老基层”更有干劲儿!
采访中,许多官兵对此感同身受,大家普遍觉得:“军龄和军衔是衡量军人工作时间、历史贡献的一个基本尺度,应该在福利待遇上有所体现。”
“军人家属的大病治疗等应纳入福利保障!”某红军师政治部干事聂丰做过统计:全师平均每10个军人中,就有7人的妻子是医生、警察、银行员工这样的“倒班”行业,平时大都没时间到部队探亲。遇上孩子生病、老人住院之类的事,在地方医院看病难,太牵扯精力,根本顾不过来。
“牵扯精力的直接结果是,一些基层干部想方设法往院校、省军区或者其他非作战部队调动。”沈阳军区政治部领导多次深入边防海岛蹲点调研了解到:70%的官兵虽然想在偏远地区建功立业,可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无法让他们安心。
除了和平时期的福利,也有的官兵希望《规定》向战时延伸。采访中,不少官兵告诉记者,部队在执行抢险救灾、处突维稳、重大演习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所处的是战时环境、面临的是战时危险、实行的是战时管理,虽然《规定》对实行战时福利有所体现,但目前,我们的政策保障水平还较低,希望下一步能够得到加强。
“要让暖心政策更加温暖兵心,依然任重道远。”沈阳军区有关领导说,比如,如何发挥好群众的监督作用,如何细化明确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待遇标准以及待遇经费来源,如何把福利进一步辐射到艰苦部队官兵……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各级进一步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