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扫雷“刀尖跳舞”征服“死亡地带”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张常德 黄巧 严浩责任编辑:菅琳
2016-05-17 00:02

雷场情况复杂、险象环生,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意外触雷——

直面生死考验

“轰隆……”寂静的雷场突然火光一闪,一股浓烟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腾空而起。硝烟散去,排雷官兵身着防护装具,手持探排雷工具,在陡峭的山间小心翼翼地向前仔细搜排。

5月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的麻栗坡县八里河东山雷场,看到扫雷一队教导员焦之新带领官兵正在排雷。此时云雾虽然遮住了太阳,可气温仍有29℃。记者站在雷场边,汗水不停地流淌。雷场里,官兵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具,一点点搜排着爆炸物。待焦教导员脱下防护装具,记者好奇地试穿了一下,14公斤重的防护装具像个“金钟罩”,不透一点气。穿着1公斤重的防爆鞋,双脚像灌铅一样难以前行。扫雷官兵每天都要穿着这身防护装具,蒸着桑拿般走进雷场,把一个个爆炸物从地里刨出来,然后逐一排除。

“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坚决拿下。”焦教导员说,他们的任务区山高坡陡、怪石嶙峋,有的地方垂直高差在1000米以上,有的雷场坡度有八九十度。雷场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为早日排除雷患,他们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取扫雷弹爆破排雷、人工搜排的方法进行作业。

雷场号称“死亡地带”,扫雷就如在刀尖上跳舞。中越边境第一、二次大面积排雷行动中,就有官兵不幸被炸伤和牺牲在雷场。这次大面积排雷,危险依然随时在考验着每名扫雷官兵。“这些地雷埋藏在边境上,具有杀伤力。”

“展开作业。”5月9日上午,记者随扫雷四队官兵来到老山雷区,只听队长龙泉一声令下,官兵立即穿戴好防护装具,进入雷区实施人工搜排作业。记者看到,扫雷官兵先用探雷器仔细探一遍,然后用扫雷耙刨两遍。“嘀嘀嘀……”一名战士的探雷器突然发出声响。只见他用探雷针一针一针地刺探着信号来源区域。确定位置后,他俯身趴在地上,双手小心翼翼地扒开表层泥土。几分钟过后,一枚防步兵地雷暴露了出来。

“排雷必须胆大心细!”龙队长说,大部分防步兵地雷的承重是7至15公斤,超过这个重量可能就会引爆。因此,手持探雷器、探雷针和扫雷耙的力度,必须拿捏得十分准确。每次上雷场,龙队长除了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探雷、排雷,还要不时叮嘱后面的战友注意安全,谨守操作规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