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邹维荣 高盛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7-20 01:17

英雄航天人——周湘虎    

周湘虎,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一等功臣。作为发射场第一批创业者,两座巍峨耸立的发射塔架见证了他对梦想执着的追求。他曾和同事们在2个月内划定了场区近14公里的边界围栏,踏勘土地16000多亩,实现了场区的通水、通电、通路,为工程建设打通了“生命线”。

在担任现场管理代表之初,为尽快熟悉工程项目,周湘虎跑遍了工地所有角落,向设计监理人员请教,读合同、记规范、写日志,摞起来半人高的设计图纸,硬是被他吃透吃薄。

人工挖孔桩浇筑前,为确保孔桩底部积水碎石清理干净彻底,周湘虎袖子一挽,咬着手电筒就钻进了20米深的桩孔里,工地上262个大小孔桩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1年9月的一天,刚走下工地的周湘虎突然眼前一片漆黑。因长期用眼过度,周湘虎患上了慢性眼疾,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他坚持奋战在施工一线。结果,强烈日光下连续多日加班成了压垮他左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视的残酷事实,周湘虎没有放慢追梦的脚步。2011年11月,某型火箭发射工位导流槽浇筑在即,作为火箭发射重要的地下工程,导流槽浇筑质量关乎火箭发射成败。而此时,周湘虎矫正视力仅为0.25,以这样的视力继续工作,同事们为他捏了一把汗。

导流槽折流段底板倾斜角度大,如何解决混凝土塌落问题,是制定浇筑方案的关键。周湘虎坚信,实实在在的数据不会说谎,经过多方论证、反复试验,“一布二降三严控”的浇筑方案最终出炉。

浇筑正式展开,周湘虎又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测量工具和混凝土浇筑指标数据成了他的全部。

“混凝土配合比还要提高”“入模温度可能超标、立即用冰块降温”……

浇筑结束,混凝土强度、耐久、变形等各项要素均达标,整体观感良好。周湘虎用几乎完美的施工质量打消了众人心中的疑问。

英雄航天人——柳晗一家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柳晗祖孙三代见证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和成长。

1958年,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跟随志愿军20兵团,从朝鲜前线直接转战茫茫戈壁。“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过,进场之后,大伙儿吃得是沙枣、骆驼刺,住得是帐篷、地窝子,但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在柳晗爷爷奶奶那一代航天人的拼搏下,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从这里直刺苍穹、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从这里飞向罗布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远征太空……

第一代航天人的故事,柳晗是听爷爷奶奶讲的,而第二代航天人的故事,却是柳晗亲眼见证的。

1998年,载人航天发射场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柳晗父母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放学回家,桌上总有一张纸条,‘我们要加班,留下两块钱,你去吃个牛肉拉面。”这让成年后的柳晗一提到“牛肉拉面”就避而远之。

2007年,柳晗考入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受父辈影响,毕业时,柳晗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航天城。

如今,在航天城工作已10个年头的柳晗有了自己的女儿。“从爷爷那代算起,我是第三代航天人。我希望闺女能传承我们的家风,成为‘航四代’,成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鲜血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