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中将讲述父亲秦基伟的长征故事

来源:紫荆网作者:魏东升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1-23 08:43

长征过后依然需要“不忘初心”

在《向前向前向前》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我们到哪里去、应怎样去,历史始终在记录着我们的回答。”这其实是秦天一直在思考和感受的一件事,“习近平主席也提过‘我们为什么出发’,所以光是想‘我们从哪里来’还不行,还要想‘我为何而来’。”

秦天的理解是:关于“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是从中华民族快亡国灭种的时候来;关于“为何而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才来;至于“我们到哪里去”,是要到共产主义那里去;至于“应怎样去”,就要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秦天认为,这是一对不可分割的问题。

至于今人还要不要继承长征精神,秦天直言,也许我们今天确实是不需要像当年他们那样去流血牺牲了,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对于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和精神品质的种种考验,比战争年代更复杂、更隐蔽、更经常也更尖锐,我们依然需要“不忘初心”,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份“不忘初心”包涵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不能忘了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共产党成立之初是为了什么,如果忘了这个也就是忘了为什么出发了。秦天进一步阐述道,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要救国救民,更是要带领整个中华民族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才成立的,如今需要反思现在是否心如始初。秦天注意到,有的人已经不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了,包括一些位高权重的所谓专家学者,公开宣扬资本主义都羞于承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的人甚至还公开说“政府如果偏袒穷人就会使社会失去动力,我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替富人说话”,等等,这些乱象都出来了。这还是当时的共产党员吗?很明显已经不是了,所以党的初心不能忘。

第二个层面是不能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泛指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党的理想而抛弃自己的一切,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这相当于每天都有362位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献出生命。放眼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践行和坚持自己的初心,付出过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这样的牺牲让秦天不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救国救民这件事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别人是否干得了?其它党能不能干?秦天说,不站在共产党的立场,客观地来分析,答案是别人真干不了。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就错了,他们不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也不可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呢?根本不可能成功。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是这么一些共产党人,革命能不能够成功?答案也是否定的。

秦天激动地说:“当然我们到今天是不需要这样的牺牲了,但是这样的牺牲精神我们也不需要了吗?”当时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硬是把一个已经徘徊于亡国灭种边缘的民族和国家彻底地改变了命运,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所以,秦天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若干个大坎要翻,虽然不需要流血牺牲,但是牺牲精神是必须要有的。

第三个层面是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秦天认为,现在我们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两者之间虽然没有鸿沟但的确有落差。与那些早已被历史赋予了丰富内容和崇高品质的“共产党人”相比,一些差距是明显的甚至是巨大的。秦天深刻地谈到,共产党员,是组织上入了党的人,而共产党人,是思想上入了党的人。一字之差,品质之别。过去党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那时的共产党员,基本就是共产党人;今天某些地区和领域党的力量之所以受到削弱,就是因为那里共产党员虽然多了,但真正的共产党人却少了。秦天深情地说,面对这样的现实,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办?党之兴亡,责在党员。在新的长征路上,就要像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子女眼中“铮铮铁骨、寸寸柔肠”的秦基伟

也许秦基伟本人并不知道,他品格的力量,对儿女们产生了多么至深的影响。秦天回忆起1986年他所在部队将要开赴老山前线时父子间的一次谈话。儿子向父亲表态:“上了前线,我决不会给您和妈妈丢脸。如果遇到意外,我就不能给你们尽孝了。”原以为父亲会说一些安慰的话,没想到父亲却说:“作为一个军人,首先要想到胜利。我打仗打了几十年,经历了多少恶仗、硬仗,你们这个仗算什么!”父亲的这番话当时儿子还有点不理解,后来才真正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久经沙场的父亲不想在儿子出征前被离愁别绪所影响,而是想用军人的气概激励他,给他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和力量。

秦天的长兄秦卫江,2012年晋升中将军衔,曾任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现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秦卫江与秦天两兄弟,尽忠职守,表现优异,不仅践行着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还在思索着如何在当下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和中国军魂。“我们从小到大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他对我们子女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拉开架势给我们讲讲长征、讲讲红军。但是我父亲言传身教,我们就看父亲是怎么做人做事的,自然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也是一种无形中的规范。他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一点一滴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秦天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力量。

在秦天看来,父亲秦基伟是一位感情和人格魅力非常丰满的将领。在秦基伟八十大寿时,秦天为父亲写了生日献词,其中包括两句话——“铮铮铁骨、寸寸柔肠”。秦天解释道:“他对敌人、对恶势力从来都是铮铮铁骨,而他对亲人、对战友、对朋友、对子女却真是寸寸柔肠。”秦天从父亲身上不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是怎样一位大写的“人”,这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很优秀,否则由这么一群人组成的政党也不可能取得天下。

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不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铸就了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一代战将秦基伟正如长征画卷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事迹与精神不仅传承给了子女,也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后辈。秦天对长征精神指引当下中国的解读,不仅流露着血脉亲情的赤诚,更承载着一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军人对国家的无比敬仰与殷切期望。80年光阴匆匆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神圣之光,还将继续照耀着我们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原文刊载香港《紫荆》杂志第11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