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年轻“老司机”不一般!竟能“听声检漏”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国兴 陈俊责任编辑:菅琳
2016-12-05 15:12

加注前预案讨论。林朝国

2015年12月15日上午,那天的西昌难得下着大雪。高分四号卫星竖立在火箭上整装待发,低温动力系统正在进行紧张的测试工作。低温燃料是号称“一根针从一米掉落就会摧毁整个场区”的魔鬼燃料,所以在这里工作,所有人都是慎之又慎。

“检查发控吹除气瓶系统气密性!”调度里传来动力系统指挥员张润红铿锵有力的口令。

“明白!”那时还是箭上操作手于新辰立刻回令。

钢铁构建的发射塔在这样的天气格外冷,穿着棉服还能感到冷风直往里钻。由于发动机舱空间较小,于新辰只能脱掉棉衣穿上进舱服,带上工具进入三级尾舱开始工作。发动机气瓶系统管路多且复杂,从充气口到充气开关、再到气瓶、传感器、隔离开关等,大大小小的管路接头一共近30处,分散在尾舱的各个部位。进仓服穿起来本来就很闷,在机舱里要不了20分钟温度就会升高到40度左右,穿过它的人都想趁早脱掉,但于新辰却穿着它对每个接头要进行1分钟的气检,确认所有接头没有气泡溢出后才结束此项工作。

气检按部就班进行时,他负责的吹除气瓶状态良好,满头大汗的他本该结束工作,但他却“多事”起来,没有“本位主义”,而是关注起发控气瓶。“听声检漏”的本领让他发觉到存在细微的异响,而“活图纸”则让他迅速找到异常点,原来发控气瓶的入口导管处有气泡产生。刚开始气泡很小,但是过了一会,气泡居然膨胀到直径约8厘米。于新辰又在狭小的空间里停留10分钟,气泡膨胀处又产生了一个直径6厘米的气泡!

“做好多媒体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系统接到汇报后立刻组织一二岗指挥员、系统工程师以及火箭总装岗位会商,将故障定位于导管与气瓶接口部位漏气,低温动力系统当即组织展开排故工作。由于漏气部位操作空间狭小、操作技术繁琐,整个排故过程持续了7个小时。当再次气检合格后,所有岗位人员均松了一口气。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测站党委书记夏成华介绍,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该单位就进入高密度任务期,先创下了142天9次超高密度发射的中国航天史记录,又树立了首个百次发射场的里程碑。大家时常加班加点,没有正常的周末,偶尔调休也难能和家人团聚。但没有人叫苦叫累,都在各自岗位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骄不躁。于新辰只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随着任务的推进会有更多的人涌现出来。他们以百次为起点,从百次再出发,力争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