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军旅丨也许,你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吴敏 等责任编辑:胡雪珂
2017-11-12 07:06

电影《敦刻尔克》——

时空叙事的巧妙穿插

■杨靖媛

电影《敦刻尔克》海报。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首部战争题材影片《敦刻尔克》今年在国内上映,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一次著名军事行动,确切地说,是英法联军在德国部队的快速进攻下溃败后,被迫从法国港口小城敦刻尔克进行的大规模撤退行动。

由诺兰指导的这部影片,则是从创作者极富个性的角度对这段史实的一次呈现,或者说,是一次冷静而又浪漫的、宏观却也细腻的、兼具个人视角和家国情怀的“裁剪”,裁出历史深处几个模糊的人影,再裁出那几段经历中各不相同又互有交叉的细节。最终,成就这部完全不同于常规战争片,也不同于以往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影片的独特作品。这是属于诺兰的“敦刻尔克”,在他的诠释中,我看到一场绝地求生的狼狈和艰辛,也看到那些平凡人身上的顽强,和那顽强背后的荣耀。

三条时间线,三块区域,三种视角,构成影片基本的叙事线索。三条时间线分别为一周、一天、一小时,分别对应港口附近的陆地、茫茫大海、浩浩苍穹,分属陆地上急于撤退的士兵、海面上驾船去救援的平民和空中驾驶战鹰的飞行员。

影片叙事的精妙正在于,三段时空几乎平均用力,昼与夜、静与喧、前行与后退被巧妙地剪辑在一起,这边是黑夜中舰船被鱼雷击中,那边是晴空下战鹰在全速飞行;这边是士兵回家的愿望一次次落空,那边是月光石号小游艇正迎风驶来……这样的处理让全片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感”,氛围、节奏、情绪都处在这种紧张里——士兵最后有没有回家?游艇最后救没救人?飞行员的油量够不够用?三条时间线带着各自的紧张感有条不紊地推进,当它们拼接到一起,又形成了叠加和强化的效果。于是,即便这段历史早已为人所知,即便故事的结果并没有悬念,但观众依然被那种紧张感牢牢拽住,从头到尾都沉浸在电影的故事中。

一场大撤退,凝结了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付出了难以计数的代价,却也孕育着未来战胜法西斯的巨大信心和期望。不需要血腥场面来刺激感官,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来复刻历史,仅是那绝地求生的坚韧——无论是陆地线的百般努力、海上线的义无反顾还是空中线的勇者无惧,都足够直抵观众内心,牵动出如今我们对历史的一种观照,对勇敢战士的一种尊敬,对一次撤退的理解,对一种精神的铭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