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就是民族的志气和情操,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企图完全征服中国、变全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战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国奴。”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华儿女赴汤蹈火、殊死奋战,涌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的抗战英烈。1938年4月,武汉空战中,时任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的陈怀民在身受重伤、油箱着火的情况下,没有跳伞,而是驾机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敌机同归于尽。1938年10月,抗联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出包围,背水作战至弹尽药绝,面对日伪军的逼降,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1940年,中共山西代县县委委员金方昌,在反“扫荡”作战中被日军逮捕,敌人威逼利诱,施以酷刑,他的胳膊被打断,仍然坚贞不屈,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英勇就义时年仅19岁。1940年,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率部渡襄河与日军奋战9昼夜,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出征前,他这样勉励部下兄弟:“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张自忠殉国后,周恩来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1941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毅然将日军引上狼牙山棋盘坨峰顶绝路,子弹打光,用石块还击,最后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英勇善战,日军为逼降司令员马本斋,将他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县城,威逼利诱她给儿子写劝降信。马母痛斥敌人说:“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绝食7天,壮烈牺牲。母亲牺牲后,马本斋奋笔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1944年2月,马本斋因积劳成疾去世。朱德题写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基因。抗战时期,诗人田间写道:“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种浩然之气概、不屈之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生死关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