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曹艺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1-20 14:46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

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制造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华中,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的日军拼搏,以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约4万余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还相继进行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以顽强的精神、英勇的抗击,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战略计划。在淞沪会战中,第98师第292旅第583团第1营营长姚子青奉命驻守宝山城。从8月31日至9月7日,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城七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守卫四行仓库的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第1营400余名官兵(号称八百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后撤,抱着“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决心坚守阵地,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了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在台儿庄战役中,守卫滕县的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为国捐躯。王铭章牺牲后,毛泽东等在挽联中称颂他“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这是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进行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余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1943年3月,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反“扫荡”战斗中,遭日军1000余人合围。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82名指战员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歼灭日军1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期坚持对敌作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政治委员赵一曼,在作战中受重伤被俘,忠贞不屈,慷慨就义。在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遗书:“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领导人。1940年2月,他和战友们在转战中陷入日军的包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战斗后壮烈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种不畏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和2/5的日本海空军力量。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