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的由来与内涵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曹艺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1-20 14:46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小国,但又是一个强国。因此,在同日本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中国没有力量取得速胜。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同侵略者战斗到底。必胜信念是照亮艰苦漫长抗战岁月的明灯,指引着曲折历史过程中前进的方向。

必胜信念来自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实力的科学判断。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著作《论持久战》,解答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这三大问题,清晰有力地描绘出中国抗战全过程的完整蓝图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前途。毛泽东强调:“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重要论断,坚定了中国特别是敌后军民抗战的信心,对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必胜信念源于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对伟大理想信念的自信。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对伟大理想的坚定信心,是中华儿女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1937年9月18日,在山西前线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给叔父的家信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艰难凸显精神、苦战带来希望,只要坚持战斗、百折不挠,最后胜利终将属于中国。1939年,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发表《论抗战》,他乐观地认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底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已经在二十年前过去了。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

必胜信念激发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中国人民表现了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民族智慧。中国军民将正规战与游击战、阵地战与运动战,前线与后方、武装与非武装、公开与秘密,军事与经济、文化等作战方式和手段密切结合,形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天罗地网。在敌后战场,广大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灵活机动地消灭敌人,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上尉在考察了敌后战场后说:“这些八路军……在为生存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考虑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全盘问题。他们的想法明确、清晰,对自己的军事战略和运用它的能力深信不疑。”

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直到将侵略者驱逐出去。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抗战精神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扫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阴霾,激发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伟大的抗战精神仍然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