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来源:央广网作者:姜廷玉 王湘江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1-29 09:55

2、中国军队使用的坦克装甲车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坦克全部从外国购买。与日军相比,不仅种类多,制式不统一,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处于明显的劣势,抗战初期主要有四种:

英国制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 中国军队共有53辆,该坦克身重仅1.5吨,自身装甲很薄,防护能力差;火力较弱,没有火炮,只有7.9毫米机枪1挺,还是水冷机枪,需要携带大桶凉水制冷。

英国制“维克斯”MKE坦克 ,中国军队共有英国制“维克斯”MKE坦克16辆,该坦克车身重6.5吨,装甲也很薄,仅安装有1门火炮。

意大利制CV-33超轻型坦克 中国军队共有20辆。该坦克战斗全重3.15吨,也没有火炮,装备8毫米机枪2挺,最大速度每小时仅20.9公里,机动越野能力差。

德国制克虏伯1型轻型坦克 中国军队共有10辆。该坦克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军队战场上的王牌,重量5.4吨,装甲厚度是6—13毫米,;动力几乎是日军“小豆坦克”的2倍,最大速度每小时37公里;杀手锏是2挺7.92毫米机枪,发射的德制钢芯穿甲弹,能击穿“小豆坦克”的装甲;车内装配的FuG2无线电台,要优于日本坦克的通信装备。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使用的上述四种坦克的共同缺陷是:自身装甲很薄,大都在6毫米左右,连日军重机枪的子弹都挡不住。在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中,多被日军重机枪和37毫米速射炮击毁。

中国军队使用的苏制T-26型坦克 1938—1939年,苏联为了让中国继续牵制日军,贷款卖给中国T-26型坦克83辆。T-26坦克装备中国军队,就成为中国抗战中的主力坦克,曾先后参加了1938年的兰封遭遇战、1939年的昆仑关作战等重要战役。该坦克战斗全重为10.5吨,有一定装甲防护能力;火力较强,装备45毫米火炮1门和7.62毫米机枪1挺。缺点是没有通信设施,机动行驶能力差,很多民用道路桥梁都无法通过。由于作战中中国军队步坦协同较差,曾被日本步兵用瓶灌汽油,炮兵用37/47毫米速射炮,配合航空兵摧毁很多。   中国军队使用的美制M3A3轻型坦克 M3A3“史都华”轻型坦克是1943年由M3型轻型坦克改进而成。主要优点是火力强,车上装有37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机枪3挺。较厚的装甲护板和良好的机动越野能力,使其作战性能超越任何日式坦克。但这种坦克装备中国军队较晚,直到1943年中国驻印军才装备了48辆“史都华”轻型坦克,编成两个坦克营,另装备了20多辆更先进的美制M4A4“谢尔曼”坦克,编成 1个坦克营,才在缅北的局部战场上取得了对日军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并成功地取得了缅北反攻战的胜利。

美制M3A3轻型坦克

通过将中日两军坦克性能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日军坦克在抗战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在行驶速度、机动越野能力、自身火力等质量方面及投入战场的数量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其存在装甲薄、易于摧毁等弱点,由于中国军队基本上不具备反装甲能力,往往无法应付,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坦克肆意突破穿插。抗战末期美国援华的少量新式坦克虽然在质量上远远超过日军坦克,但由于数量太少,没有在国内正面战场使用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