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两名军校毕业学员的志愿戍边申请书:矢志追梦向边关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聂 钟福明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6-28 09:48:51

矢志追梦向边关

——推荐两名军校毕业学员的志愿戍边申请书

毕业季来临之际,许多军校学员把目光投向祖国边陲、投向戈壁高山,期冀着到练兵备战一线、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守护壮美山河。

这里,我们推荐两名军校毕业学员的志愿戍边申请书,从他们炽热的文字中去触摸滚烫的迷彩青春。

(李聂、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钟福明推荐)

尊敬的党支部:

辞却京城桑梓地,志赴西北守边关。

我生于首都北京,天安门的巍巍朱红,浸染了我童年梦想的种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凛凛轮廓,勾勒出我青春报国的理想。我深知导弹部队大多处于边远地区,但高考第一志愿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火箭军工程大学。

提笔写下志愿戍边申请书前,我也曾数次问过自己:赴边千里,生活单调,条件艰苦,是否做好了准备?此去经年,告别华灯如昼的十里长街,疏离亲人团圆的其乐融融,是否甘之如饴?然而,当笔尖落下的那一刻,四年的军旅生涯给出了答案。

入校后的新生教育课上,当老师讲述新中国的核事业从一穷二白到“争气弹”惊天而起的征程时,粉笔灰簌簌落下——黑板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2个字,从此让我铭刻于心。

大一期末的夏天,我曾经的新训班长志愿选择戍边。站在舞台上身披绶带,他誓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看着台上的他,他看到了台下的我——他仿佛看到曾经的他,而我确定的是,看到了未来的我。

前不久,我们前往某地参加一次演训任务。从洞库官兵身上,我愈发理解了那句话——以我无名铸威名。这句话更加坚定了我卫国戍边的志向——不图显赫盛名,甘为强军基石。

时光飞逝。大学四载,让我心中的种子生根发芽,我坚信它将在祖国边疆绽放出灿烂的青春之花。每名军人都有自己高扬的理想,我希望将自己的军旅坐标定在祖国的边疆。纵前路艰苦,此身何惧?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唯鞠躬尽瘁而已。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 张宇鲲鹏

尊敬的党组织:

我志愿奔赴祖国空防一线,希望扎根导弹测控阵地,作为一块钢坯熔铸进捍卫国家空天安全的钢铁长城。这份志愿,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情绪驱动,而是在无数次思索中愈发坚定的选择。

四载军校淬火,让我更加明白,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立下的誓言,更在于关键时刻顶得上、危难关头打得赢。导弹测控岗位虽不在聚光灯下,虽不直面枪林弹雨,却在无声中构筑起祖国领空的防线,尤其在高寒、高原、沙漠等复杂环境中,要面对信号衰减、链路不稳、电磁干扰等多重挑战。导弹能否精准命中目标,关键在其核心系统的稳定可靠,测控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测控专业学员,我期冀用过硬本领确保导弹“看得清、打得准、连得通”,用精准可靠的数据链托举体系高效运转,当好克敌制胜的关键一环。

我出生在黑龙江大庆。年少时,父辈口中“铁人”王进喜的事迹,连同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曾在我耳畔回响。前不久,我们赴部队实习锻炼,当我在烈日下任凭滚烫的砂砾拍打身体,全神贯注校准每一组参数,确保设备在热浪蒸腾中稳定运行,那一瞬间指尖传来的微颤,仿佛带着某种熟悉的灼热。我忽然懂了:“铁人”的誓言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血脉里无声的召唤。导弹不会在温室待命,需要有人在烈日炙烤、风沙肆虐之地托举大国长剑精准命中目标。

“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时刻准备着践行这份庄严的承诺。或许,未来的战位会是风雪呼啸的高原阵地,会是孤寂无垠的沙漠基地,通信靠卫星、生活靠补给,可我始终坚信,这些看似偏远艰苦的地方,是守护国家中枢安全的“隐形城墙”,每一组数据、每一次调试都是在为祖国撑起天空的护盾。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有人去扛起重担。我恳请组织批准我奔赴空防一线,在空天边防的“前沿礁盘”上为祖国筑起钢铁屏障,在测控人的“戍边之路”上坚守空天安全最前沿。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黄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