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秋季腹泻”仿佛是秋季的“专利”,轮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仅与秋冬季节紧密相连。于是在炎炎夏日,不少家长放松了对轮状病毒感染的警惕,认为夏季不会遭遇这种疾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夏季轮状病毒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了解轮状病毒相关知识与预防方法,对守护孩子健康至关重要。
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发的急性胃肠炎疾病,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人际接触、水源、食物等方式传播。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后不洗手进食,极易感染;在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吸入含病毒飞沫也有感染风险;水源被污染、食用未充分加热且被污染的食物同样危险。
感染轮状病毒后,临床表现易与胃肠型感冒、细菌性肠炎混淆。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泻、呕吐三联征,可同时出现或按不同顺序组合。通常呕吐首发,1-2天后腹泻,同时或之后体温升高。不典型症状有仅腹泻(免疫功能较好的婴幼儿多见)、呕吐+腹泻、发热+腹泻等。发病急,潜伏期1-3天,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频繁呕吐,持续1-2天;典型腹泻为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每日可达数十次,无黏液脓血但有酸臭味;部分患儿会出现腹部绞痛或不适。全身症状则包括38°C-40°C的发热,持续1-3天,伴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严重时还会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家长该如何早期识别孩子是否感染轮状病毒呢?首先要关注接触史,若孩子近期与感染患儿密切接触,感染风险增加;其次可使用快速检测试剂盒采集粪便样本检测,但准确性有限;最可靠的是前往医院,采集粪便或呕吐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针对轮状病毒感染,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日常要增强卫生意识,做到勤洗手、勤换衣、勤换床单,保持室内通风,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洗手。饮食上,避免生冷食物,蔬菜水果洗净,不食用变质过期食品,饮用开水,餐具高温消毒。定期对室内物品和地面消毒,厨房、卫生间等重点区域更要加强。一旦有人出现腹泻症状,立即就医并隔离,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彻底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也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人员需撤离)。卫生间、浴室、厨房等卫生设施要经常清洁,使用含氯消毒剂。而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虽不能保证完全不感染,但能显著降低感染后的严重程度,不过对疫苗成分过敏的宝宝不宜接种。
轮状病毒对56℃以上高温、0.05%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紫外线照射较为敏感,利用这些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消毒和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守护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