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立秋后急诊量上升?这些“换季急症”需警惕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董成 王玉红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9-08 21:00:13

立秋后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骤降,人体尚未完全适应环境变化,急诊科室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急症、消化系统不适患者明显增多。了解这些“换季急症”的诱因与应对方法,能帮助我们减少就医风险,平稳度过季节交替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立秋后急诊的“高发大户”。早晚凉爽、午间炎热的“过山车式”温差,会让血管频繁收缩舒张,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健康人血压波动可能在10-15mmHg,而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波动可达20-30mmHg,极易诱发心绞痛、脑梗塞,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数据显示,立秋后每周接诊的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较夏季增加40%,其中超60%是因清晨外出未保暖、突然降温刺激血管所致。58岁的王先生,晨起穿短袖去公园锻炼,半小时后突发胸痛、大汗淋漓,送医后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紧急溶栓治疗才脱离危险。若出现头晕头痛、胸痛胸闷、单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日常需早晚监测血压,外出时携带急救药物,注意颈部、手腕等血管丰富部位保暖。

呼吸道急症同样不容忽视。立秋后空气湿度下降,呼吸道黏膜因干燥失去保护屏障,加上花粉(如菊花、桂花花粉)、落叶粉尘等过敏原增多,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易急性发作,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因免疫力弱引发肺炎。某医院急诊统计显示,立秋后呼吸道急症接诊量每周增长35%,其中儿童肺炎、成人哮喘急性发作占比超70%。32岁的刘女士有哮喘病史,立秋后未及时更换防尘口罩,接触户外花粉后突发喘息、呼吸困难,家属拨打120时已出现口唇发绀,经急诊雾化平喘治疗后才缓解。预防这类急症,需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花粉浓度高的清晨(6-10点)减少外出;外出时戴N95或防尘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口鼻;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尤其是伴有发热时,需尽快到急诊排查,避免发展为重症肺炎。

消化系统不适也常“扎堆”出现在立秋后急诊。一方面,人们习惯在立秋后“贴秋膘”,过量食用牛羊肉、烧烤等油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另一方面,夜间降温使腹部易受凉,导致胃肠痉挛、腹泻。急诊近期每日接诊的急性胃肠炎、胃肠痉挛患者中,约50%与“贴秋膘”不当、腹部受凉有关。28岁的小李为“贴秋膘”连续3天吃火锅,夜间又开空调睡觉未盖被子,凌晨突发腹痛、呕吐,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补液、解痉治疗后缓解。应对这类问题,需避免突然大量食用高脂、辛辣食物,“贴秋膘”应循序渐进;夜间睡眠时盖好腹部,避免空调直吹;若出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防止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此外,立秋后还需警惕“换季型”意外损伤。早晚路面易结露,老年人晨练时易滑倒摔伤,急诊每周接诊的骨折患者中,老年群体占比超50%;干燥天气还会让皮肤黏膜脆性增加,儿童玩耍时易擦伤、流鼻血,家庭需备好碘伏、止血棉等急救用品。

立秋后急诊就诊需注意:若出现急症症状,优先选择就近医院急诊,避免因长途奔波延误治疗;就医时携带既往病历和用药清单,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哮喘患者)需提前备好常用药,避免断药诱发急症。季节交替期,身体对环境的适应需要时间,做好保暖、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才能减少急诊就医风险,安稳迎接秋高气爽的时节。(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董成 王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