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空军>>正文

雷霆玫瑰 劲舞蓝天:歼击机女飞的“极限”之旅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齐冰昕2015-04-24 09:06

“魔鬼编队” 张鹏焱 摄影

  飞行技术的“巅峰”

虽然已经飞过初教、高教等多种机型,经历过战斗部队的锻炼,但是飞行表演对这些女队员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来到表演队的第一天,女队员们观看了老队员的表演视频,第一次以队员的身份观看飞行表演,姑娘们感受颇多。女飞行员盛懿绯感慨:“很多编队动作过载很大,单机飞都非常困难,编队飞行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是超密集编队,丝毫偏差都不允许,可以说飞出了飞机的极限。”

在国际航空界,6机超密集队形被称为“魔鬼编队”。飞机左右间隔0.5-1米,前后距离负1-2米,高度差几乎为零。飞行员必须全凭肉眼目测,双手操纵。要想稳定保持这种密集队形飞行尚且不易,更何况还要完成大坡度盘旋、俯冲上升转弯、斤斗等各种惊险刺激的特技动作。

在特技飞行中,每架飞机的旋转半径和角速度各不相同,任何一名飞行员油门稍高一点,或者驾驶杆抖一下,就可能进入前机尾流。为保证避免出现细微的误差,飞行员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将上千个飞行数据熟记于心,运用自如。

佩服之余,大家深深感到肩上的压力。飞行是讲究科学的,不是每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都适合表演飞行,更不是短短的几天、几个星期就能练好。

第一次双机编队,姑娘们尽力展现飞行技术。一下飞机,正当她们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指挥员却批评大家动作太僵、队形不稳。飞了近800小时,到了表演队连编队都达不到要求,姑娘们没想到当表演队员这么难。

不能轻易服输。为了实现梦想,她们更加投入地研究,动作、数据、轨迹、曲线飞行表演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吸附着大家的整个身心。房间里全是飞行的相关书籍、资料;笔记里,飞行心得写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表演队还遴选4名经验丰富的男队员“一对一”带教,在师傅的带领下,大家一遍遍地计算数据,模拟轨迹,直到把每一条操纵要领都印在脑海。

停机坪上,她们把飞机按照空中的间隔和距离摆好,模拟空中视觉效果,坐进座舱加深印象,寻找标志线;模拟器上,单机、双机,到四机、六机,从长机口令到每一个动作,从正常飞行到模拟偏差和特情,她们反复练习精益求精。

表演飞行因为高度低、态势变化快,所以,对细节的要求尤为严格。就拿小航线着陆来说,姑娘们就没少“吃苦头”,主要是加入航线的高度和速度保持不稳,忽高忽低,刚开始不理解,一般飞行部队在这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在表演队偏差十米已经难以接受了。“要通过每一个细节让大家形成良好的飞行习惯。”大队长张烈林的理由近乎苛刻,又不容置疑。

女队员何晓莉飞3号位,这个位置在编队的左侧,不太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动作要领难掌握。第一次带飞何晓莉是队长曹振忠,刚开始单机还可以,遇到编队,她不敢往上靠,距离保持不稳,做斤斗操作僵化,动作变形,越修正偏差越大,曹队长只好把前舱驾驶转换为后舱驾驶。

看到差距的何晓莉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何晓莉自己苦练钻研的同时,一有问题就向姜金泉和米录军请教,他俩都曾飞过3号位,技术好。何晓莉把两位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结合起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地找线、卡位,逐渐找到了油门和控制感。最终动作达到了很高的标准,比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一次女队员盛懿绯进行双机着陆训练,作为僚机的她速度稍大。一下飞机她就跑到飞参室,马上让摄像员把飞参判读一遍、视频回放一遍,请来长机、教员给自己挑毛病,对照动作设计标准,反复研究分析,直到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

正是凭着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才能让这些看似毫无优势可言的女队员,把每个架次、每个动作、每组编队都练到精准。她们对飞机性能的掌握、空中态势的把握、飞行技术水平、心理素质、配合意识都有了质的飞跃。参加第十届中国航展对几名女队员来说,是考验和挑战,也是新的起点。

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曹振忠说,长期的特技飞行会练就她们炉火纯青的飞行感觉,这是长期的经验、精湛的技术、稳定的心理以及对特情处置的自信等综合产物。就目前4名女队员的情况来看,她们对飞机性能掌握、空中态势的把握、飞行技术水平、心理素质、配合意识,和刚入队时相比,进步很大。相信她们再经过一些战斗素养的训练,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战斗员。(文/张鹏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