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冈山到甘巴拉:我做祖国的“千里眼”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蔡鹏程 夏效生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7-01 04:06

奔向高山、海岛、大漠,空军预警学院毕业学员传承“雪莲精神”——

“我骄傲,我是祖国的眼睛”

■本报记者 蔡鹏程 特约记者 夏效生

主人公小传:空军预警学院650多名毕业学员,他们中既有应届本科学员、大学毕业生提干学员,也有国防生。截至6月下旬,他们全部向组织递交了戍边申请,志愿到驻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工作。

毕业学员在立志戍边的横幅上签名。 本报特约记者 夏效生摄

“儿呀,到哪里都是保卫国家,为啥非要去西藏?那地方氧气都吃不饱,你受得了吗?”

“妈,再偏再苦总得有人去驻守,那些常年在那里驻守的战友不也好好的?要是怕苦,当年就不选择考军校了。”

电话那端,母亲沉默良久。几分钟后,听筒里传来哽咽的声音:“妈就是不忍心让你受那份苦!儿呀,真要去西藏,一定得好好照顾自己!”

这是学员田振毕业前夕与母亲的通话。他对记者说:“我理解妈妈的苦心,但怎能因儿女情长而忘记军人的责任?”

据空军预警学院领导介绍,截至6月下旬,该院650多名毕业学员全部向组织递交了戍边申请,志愿到驻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工作。

“年轻人大多向往都市风光,这些青年学子却决心扎根高山海岛、荒漠戈壁,他们的选择令人敬佩,他们用实际行动立起了当代革命军人好样子!”该院一位领导感慨地说。

从井冈山到甘巴拉,学员胡炜涛一次次凝视地图上这段自己标绘的红线。

这条红线,承载着他的成长记忆和人生理想——他从井冈山来,从小受红色土地滋养;要到甘巴拉去,决心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戍边。

“这绝非我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在与父母的通话和向组织递交的申请书中,胡炜涛都强调了这一点。

的确,这个将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胡炜涛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期间,他与往届毕业分配到甘巴拉雷达站的学长樊伟交流想法、了解情况,甘巴拉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到那里生活工作的注意事项,他早已烂熟于心。

学员营教导员李慧告诉记者,胡炜涛在校四年品学兼优,按照综合素质排名,他本可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部队,但他坚决申请去甘巴拉。

“习主席教导我们青年人: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选择去甘巴拉,就是要趁年轻吃点苦、做点事,给自己的人生留点奋斗的回忆!”胡炜涛语气坚定地说。

一样的青春,相同的选择。每次听到校友马明的故事,学员们都热泪盈眶:1982年,马明毕业时申请到西南边陲某高山雷达站工作。那年,雷达站遭遇暴风雪袭击,连续多日断绝补给。他主动请缨带领两名战士抢运给养,途中为大雪所困,他命令两名战士在车中待援,自己独自一人扒雪开路报告情况,不幸牺牲,年仅21岁。

记者了解到,该院一贯注重学员理想信念教育,上个世纪70年代就在毕业学员中叫响了“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的“三到一长期”口号,培育弘扬以“傲霜斗雪、扎根高原、顽强拼搏、默默奉献”为内容的“雪莲精神”,其经验在全国高校推广。近年来,他们组织学员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三到一长期”新内涵,教育引导学员弘扬优良传统,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在学院“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展示馆大厅入口处,陈列着一朵硕大的雪莲标本。学员李鹏告诉记者,临近毕业,当他再次伫立在这朵雪莲前,心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激动,他决心像雪莲一样扎根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习主席号召我们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其中把‘有灵魂’摆在首位,我认为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听从祖国召唤、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就是‘有灵魂’的体现。”学员王胜的话在同学中引起共鸣。

雷达部队是国家领海领空安全的第一道警戒线,雷达兵被喻为共和国的“千里眼”,我军92%的雷达站驻守在边远艰苦地区。毕业演讲会上,学员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我自豪,我为祖国当哨兵;我骄傲,我是祖国的眼睛!”

(《解放军报》2015年7月1日 0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