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条件艰苦、人迹罕至的高山海岛,戍边人是怎样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家庭的重担?请看本报记者发自广空雷达某旅一线雷达站的报告——
南海前哨,立起边关军人好样子
■《空军报》记者 田 霞 本报记者 徐 生 通讯员 余泓伟 吴 灿

连队一角
引子
那些时刻警惕的“千里眼”
南中国海,安宁祥和。
湛蓝的天空下,海面银光闪闪,碧波荡漾;远处的高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山巅上,那些旋转的雷达天线仿佛告诉我们,有了这些永远瞪着的“千里眼”,祖国的蓝天上就不会留下空白。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广空雷达某旅驻守南海前哨高山与海岛的雷达站,亲历战备值班,体验基层生活,深深地被守望“千里眼”的雷达兵所打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无论是驻高山,还是守海岛,他们始终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乐做祖国空天的“看门人”
南海深处某小岛,狭小的雷达方舱内,四级军士长廖均良紧盯雷达屏幕,调整雷达频率,全力搜索空中目标。
廖均良技术精、资格老、威信高。新兵下连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上雷达跟班,第一个独立值班,第一个进“一号班”的目标。为了练空情编批速度,入伍前没接触过电脑的他,凭着天天早起1小时、晚睡1小时的韧劲,把所有按键及功能熟记于心;为了练目标方位距离判断,原本活泼好动的他,逼着自己数分钟内不眨眼,练就了在瞬间捕捉目标的硬功夫。凭着这股子干劲,“三个第一”的目标很快就实现了。
去年底,上级要求廖均良连续掌握一批重要空情,但这批空情已经超出装备的正常探测范围。“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难为人吗?可转念又想,就真没办法克服困难?”廖均良迅速调整操纵方式,使装备性能达到最佳,最终成功捕获目标,受到上级表扬。
“这是我当兵以来最兴奋的一次,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捕捉到目标,才是雷达兵的最大荣耀。”廖均良如是说。
“老班长从不夸夸其谈、指手画脚,而是带着我们一起干,和我们一起练,我非常乐意当他的兵。”战士吴龙成说起廖均良,一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