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坚守信仰:遗物竟是3页未写完的讲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夏启斌 穆琳 张雷责任编辑:陈婕
2016-06-23 16:41

躬身践行树立榜样——

“看到他们做的,你无法不相信他们说的。”

2007年12月23日,张绪为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讲革命传统。沈玲 摄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党确认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两学一做”,重点在做。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合格党员?这个需要每名党员用行动回答的问题,一度成为报告团老团长张绪的最后牵挂。离世3年后,张绪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全体党员的榜样。

斯人已去,遗风犹存。6月上旬,记者追随报告团的足迹采访,凡是听过他们报告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老前辈用实际行动甚至生命树起了党员标杆。

报告团成立之初就定下规矩:“不求索取、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搞吃请、不提个人要求”,这么多年来,大家始终自觉坚持,从未有人破例。

30年来,报告团不仅是讲得好,更是做得好。组织上给张绪配了一辆公车,他却把它变成报告团的公车,还跟家人“约法三章”,公车要公用,不能破坏党性原则。马国昌的孙女下岗待业,作为军职离休干部的他,说啥也不愿意托关系、走后门,而是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让孙女继续学习深造;曾担任武汉市军管会主任的刘文科,卸任时没有带走公家的一支笔、一张纸,年过八旬仍坚持给年老体弱的邻居送报纸、送牛奶……

这种优良作风不仅在报告团每个人心中打下烙印,更带动他们的子女和身边的人向党看齐。老战士高斌的孙子高嵩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多个国家留学,博士毕业时谢绝国外某知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成为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提及高斌,高嵩一脸敬仰地说:“爷爷就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

“我参加革命几十年,没有给你们留下金,也没有留下银,留给你们的就是这张光盘。里面是我的革命经历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做人准则。你们要经常看一看,不要忘记你们是红军的后人。”每年清明节,张绪的四个儿子都会带着家人去九峰山捐献遗体纪念碑前祭拜父亲,并组织家人看父亲留下的特殊的“遗产”,一套记录张绪一生的影像光盘。大儿子张小军介绍,父亲没教过自己大道理,却用一生为他们做着示范。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二弟、三弟两对夫妇双双下岗,张绪却从未找任何人帮忙安排孩子们的工作。他要求家人:“不能因个人的事破坏了党性原则,你们要靠自己去闯。”

30年来,为什么大家对报告团那么认可,每场报告反响都那么热烈,讲的总是那么令人信服,就是因为他们说的和做的一个样,腰杆硬、底气足。驻地中学教师韩涛告诉记者:“看到他们做的,你无法不相信他们说的!”

去年,毛兰成到某新兵训练旅作“入伍第一课”报告,授课还没结束,一张“客座顾问”聘书就送到毛老跟前。报告结束后,新兵们自发的排起长队,找这位心中的偶像签名。新训旅政委激动地迎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毛老您讲的太好了,今后您来,哪怕不做报告,只需要您往那儿一站,就是受教育,就是树榜样,就是立标杆!”

他人以老战士为榜样,老战士却向党看齐,以党章党规为标杆。上周,毛兰成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学习笔记照片被网友争相点赞。采访中,记者也没想到这些平均75岁的老前辈都有自己的朋友圈。

“年龄可以老,思想要更新,只有紧盯时代的最前沿,才能占领思想的主阵地。”报告团成员曹京柱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开通微博,在网上发表博文分享学习心得,并找到失散数十年的战友。

每当党的重大理论成果出台或发表,报告团成员总是第一时间学习讨论,并结合各行各业特点学习研究,紧跟时代创新方法。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中,他们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学文与学人”、“学述与学本”、“学言与学行”的统一,推动学习从政治理论理解向思想情感认同的转变升华。

“毛泽东16岁离开家乡,邓小平16岁到法国勤工俭学,习近平16岁成为知青在梁家河一干就是7年,老战士张绪16岁参加红军……”一次,毛兰成给驻地学生作“坚守信仰、放飞梦想”党团辅导,校领导担心讲的是老故事、说的是大道理,学生不易接受。没想到,毛兰成以“重要的16岁”开场,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心,好评如潮。

榜样的力量,汇聚起全社会的巨大正能量。30年,报告团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3400余场报告,220多万听众,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感谢信3000余封,军地单位的聘书200余册……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报告团立身为旗、躬身践行合格党员的真实写照。30年,他们给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留给社会的却是一条光辉四射的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