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老飞行员韩郑重返老部队,深情寄语年轻飞行学员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子怡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11-17 15:09:08

老飞行员韩郑重返老部队,深情寄语年轻飞行学员——

初心的地标 永远的航标

■中国国防报记者  李子怡

“为人民服务”地标大字前,韩郑和飞行学员列队敬礼。李荔奔摄

在空军某部营区,韩郑(左)参观飞行学员在全景式模拟座舱训练。杨子立摄

韩郑和陆遥拥抱。韩  宇摄

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纪念日前夕,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地标前迎来几位特殊的访客——原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学员韩郑,和来自空军某部的年轻飞行学员,他们沿着前辈的航迹重返这片见证着人民空军光荣历史的热土。

一个多月前,历史地理爱好者陆遥驱车自发前往哈密修复“为人民服务”大字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报道详见本报2025年10月27日2版),事情的进展也牵动着远在北京的69岁老飞行员韩郑的心。

“我看到地标被破坏的画面,心痛不已。”韩郑说,这些地标对飞行来说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由于戈壁滩参照物少,为了让飞行员训练时不迷失方向,时任原空军第八航空学校领航主任的季臣业带领学员一起在戈壁滩上绘制了“为人民服务”等地标。1974年,韩郑招飞入伍,进入原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学习,1975年,他开始飞行训练,这些地标大字见证了他从飞行学员到合格飞行员的成长航迹。

“可能50年前的此刻,我正飞行在这些大字上空。”韩郑动情地说,“我想回去看看。”

前段时间,空军某部邀请部分老飞行员重回老部队,韩郑欣然应邀,登上了重返新疆的飞机。

为了早些见到老部队的战友和心心念念的地标,韩郑专门搭乘当天最早的一趟航班。到了营区后,接站人员本想让他休息片刻再出发,但他不顾旅途疲劳,迫不及待地在官兵带领下参观现代化营区。

“这就是我们当年用的模拟机。”站在营区的历史文化传承长廊,韩郑轻抚当年飞行学员用简易木板模拟飞行的照片,思绪万千。

在该部模拟训练中心,韩郑看到新一代飞行员们在全景式模拟座舱中训练,眼中充满欣慰。韩郑感慨:“培养新飞行员的手段更多了,项目更全了,对我们飞行员的成长更有利了。”

参观这天,正好是飞行学员单飞考核的日子,韩郑特意去考核现场,为完成首次单飞的飞行学员献上鲜花。

“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祝贺,更是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接力。”从前辈手中接过鲜花,飞行学员王博格外感动。

这天下午,韩郑和几名飞行学员踏上前往地标的路。

“5处地标的每个字50米见方,从空中看十分醒目,为我们当年驾战机穿越云海指引方向。”路上,聊起地标大字,韩郑回忆。

“第一次来这里飞行训练时,我没注意到地标,师傅带着我盘旋了好几圈,我才找到。”飞行学员王志峰说。

韩郑先是一愣,随即会心地笑了。他说:“你们飞的是喷气式教练机,飞行高度比我们当年高出约4000米,所以从你们的视野看地标变小了,这恰恰说明我们空军飞得更高、更远了!”

终于到达地标,近距离看50米见方的大字,飞行学员震撼不已。

“前辈们不知下了多少功夫,费了多少心思才挖出了这样方正的地标大字。”飞行学员韩坤感慨。

走近地标大字,韩郑蹲下身,仔细抚摸着修复大字用的一块块石头,眼里满是泪光。

他拨通了季臣业女儿的电话,告诉她:“我替你爸爸来看地标了。”

韩郑说,季臣业生前患病卧床,心里一直惦记着地标大字,常念叨有机会要重回戈壁滩看看。2023年,季臣业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人世。

“之前有人劝季老,‘别去了,这么多年过去有谁还记得那儿’。”韩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其实,我们都记得。这里是我们起飞的地方,我们不会忘记,这些地标是初心的地标,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航标。”

韩郑的这番话,让在场的飞行学员深受触动。

飞行学员王博向韩郑承诺:“当年前辈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去飞行。如今我们条件好了,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会永远牢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夕阳西下,韩郑和飞行学员们在戈壁滩上列队向地标大字敬礼,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挺拔。

“终于联系上陆遥了。”回营区的路上,一个电话打断了韩郑的思绪。

原来,为了表彰陆遥修复地标的公益行为,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授予他“终身荣誉游客”称号,这两天陆遥正在哈密市参加相关活动。韩郑临时决定,晚上去见陆遥,当面表达一名老飞行员的谢意。

“我是曾经在‘为人民服务’地标上空飞过的飞行员,终于有机会见到你,非常感谢你做了这件好事。”一见面,韩郑便紧紧握住陆遥的手表达感谢。

韩郑的突然到访,让陆遥既惊喜又感动。

“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默默守护蓝天的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陆遥说。

寻根之旅结束前,韩郑得知了几个好消息:当地政府已联合专家勘验现场并制订生态保护方案;已找到破坏地标者并依法追责赔偿;“为人民服务”等5处飞行地标已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