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两位琼崖纵队老兵共忆烽火岁月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马英迪 高睿晗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11-18 10:25:22

两位琼崖纵队老兵共忆烽火岁月——

百岁“娘子军”喜相逢

■马英迪  高睿晗

孙月娥(左)和林月娥(右)合影留念。黄 镇摄

11月7日,晨光初露,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玉山村笼罩在薄雾中。像往常一样,101岁琼崖纵队老兵孙月娥天未亮就起床了。她穿上熨烫平整的老式军装,认真地整理胸前的纪念章。今天,她要赴一场重要会面。

同一时刻,东阁镇边沟西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琼崖纵队老兵林月娥也已梳洗完毕,今天是她100岁生日。镜子里的她满头银发,右颊那道疤痕依然醒目,老人喃喃自语:“希望不要吓到她。”

孙月娥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家门口,林月娥在家人的搀扶下迎上前。阳光透过树梢,温柔地洒在她们布满皱纹的脸上。两位老人的手紧紧牵在一起,孙月娥用拇指轻轻摩挲着林月娥的手背,那是经历过战火的人,才懂得的安慰。

12岁那年,孙月娥在担任地下交通员的伯父影响下,毅然加入妇女救国会投身革命。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那时,我主要负责传递情报,给游击队带路、筹粮。”孙月娥回忆,“因为年纪小、个头小,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遇到日伪军盘查,我这小姑娘很容易就混过去了。”

1944年,孙月娥正式被编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转战琼文、澄迈、定安等地。

孙月娥英勇作战时,比她小一岁的林月娥也在经历着同样的生死考验。

“那是1942年农历七月初二,我们的队伍在美柳溪遭遇日伪军突袭。”林月娥摸着头皮和脸颊的伤疤说,“在跳河突围时,两颗子弹从头颅和脸颊擦过,我眼前一片模糊,被河水冲到下游,抓住岸边的树枝才死里逃生。后来,是一位住在河对面的老乡冒死把我救上岸,藏在他家里养了3个月才痊愈。”

林月娥伤愈后归队,被编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担任膳食员。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同属一支部队,两位“月娥”却因战事紧张及分工不同,互不相识。

战争胜利后,孙月娥和林月娥相继脱下军装,回到文昌老家,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成家后我生了3个男孩。”林月娥说,“那些年,在生产队干活累是累,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孙月娥的经历也大同小异。“我也有3个男孩,我很少在孩子面前提当年打仗的事。”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文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镇在为当地健在的抗战老兵拍摄照片时,意外发现两位同名的百岁老兵不仅同住东阁镇,而且同属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

“当时真不敢相信。”黄镇告诉笔者,“更巧的是,两位老人退伍返乡后,生活在相邻的村落里,一直深藏功名。”

经过与相关部门核实,确认这一特殊缘分后,黄镇特意为两位老人安排了这次相聚。

这天,应林月娥要求,黄镇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准备了一篮象征吉祥的红鸡蛋。

“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孙月娥望着远处新建的楼房感慨,“那时候,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大家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生活。”

“是啊,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些老兵的鲜血没有白流。”林月娥一边点头一边说。

从抗战烽火到解放战争,从老百姓的饥寒交迫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孙月娥和林月娥有聊不完的话题。

分别时,孙月娥紧紧握着林月娥的手叮嘱:“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约好,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见面。”

“一定,一定。”林月娥笑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