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团军某师首次成建制组织驾驶员赴川藏线开展实战化训练——
“生死线”上重温“两不怕”精神

车队行进在川藏线上。周兴旺 摄
60多年前,18军奉命筑路进藏,平均一公里牺牲一个人,面对高耸入云的雪山天险,英勇无畏的筑路官兵首次叫响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
60多年后,这支英雄部队的传人——第13集团军某师首次成建制组织驾驶员队伍赴川藏线开展实战化训练。他们针对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查找出来的战斗精神弱化、“安全标准”代替战斗力标准等问题,开启了“两不怕”精神的寻根之旅。
5月中旬的川藏线上,峡谷狰狞,气候多变。在刻有“铸魂”和“川藏线精神”的石碑旁,记者看到第一小组的5名官兵正在重温“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
“18军进藏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全师官兵耳熟能详,但大多局限于课堂中、停留在口头上,这还是官兵们首次深入历史现场感悟‘两不怕’精神内涵。”多次带队征战高原的该师保障部部长何力感慨地说,“川藏线环境艰险,如果怕苦怕累、贪生怕死,就爬不上山、过不了关。”
第一次上高原的驾驶员陈海波在讨论中更是感触颇深。出发前,听到班长说起“不过二郎山,不算川藏线;不翻折多山,没过鬼门关”这句顺口溜后,陈海波心里就直打鼓,坐到了副驾驶位置上。一路上,陈海波头戴耳机,听着MP3中录制的故事,感动的泪水不禁湿润了双眼——
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上,每一公里都有一个感天动地鲜为人知的故事:缺水少粮的日子里,官兵眼睛和手指甲盖都凹了进去,但还在坚持开山筑路;他们从悬崖顶端用绳子吊着身子悬空打眼放炮,终于筑成一条能站住脚的小道……
中途车队休整时,陈海波主动要求在实战化训练中担负驾驶任务。大讨论活动中,他流着眼泪说:“先烈们靠双手削山开路,用生命铺就川藏公路线,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
川藏线上,官兵们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趟过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急流。面对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川藏线天气,第4次上高原、有着8年驾龄的驾驶员马凤云告诉记者,此次部队在川藏线上组织实战化训练,让他找到了打仗的感觉。
《解放军报》(2014年5月2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