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类演训活动日益常态化。如何提高演训质量,是摆在参演官兵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只有瞄准实战化训练,缩小练兵场与战场的距离,坦然面对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演练才能取得实效,不断提高部队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
近期,各军区、军兵种报对“演训总结”进行了系列报道,直面问题,方法实在。本版特别推荐《前卫报》8月16日《实兵对抗,让战场思维扎根头脑》和《前进报》8月24日《战时政工,与战况发展同频共振》两篇稿件,看看这两家单位通过演训活动,收获了什么、还缺什么,希望给读者以启示。
——编 者
盛夏7月,济南军区某防空旅,千里机动至河西走廊空军某综合训练场,与航空兵专业“蓝军”自主对抗、捉对厮杀。在这10多天与“强敌”的搏杀中,官兵们在一次次的破险局、解难局中,被逼出了战场意识,逼出了打胜仗的渴望,也逼出了深深的自信——在实战硝烟中砥砺成长,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一定能够逐步增强。
要练虎狼之师,先除“靶场思维”
“雷达遭受‘敌’火力打击,已无法正常工作。”回想起对抗时的场景,该旅指挥一连雷达站长谭祎添心有余悸,和“蓝军”的较量中,雷达一次开机2小时之后,没有转移阵地,结果导致雷达站被“敌”火力摧毁。据悉,这是该旅在此次演习中不按实战要求尝到苦头的其中一个事例。
“不怕和平时期演习中暴露问题,怕的是战争来临时打不了胜仗。天天喊实战化、抓实战化,却没有真正领会实战化的本质内涵,没有准确把握实战化的标准要求,认为实兵、实装动起来、练起来就是实战化。”实兵对抗一结束,旅党委“一班人”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这类败笔源于思维方式还未自觉地从平时转换到战时,从训练转换到打仗。
“实战化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如果带着‘靶场思维’训练,就不可能练出能打胜仗的虎狼之师。”综合分析这次对抗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该旅政委李彦钦认为,这次演习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心理刺痛十分深刻:指挥员和参谋机关的作战素养亟待提高,和平积习的思想残余必须扫除。
训练避重就轻,战场吃亏失利
“指挥所不能及时处理雷达、观察哨等多方面的空情信息,使目标不能融合、空情不能归一;有的分队夜间机动时没有严格遵守灯火管制暴露行军部署的方位……”
8月5日下午,该旅的演习复盘检讨会上,从机关到基层、从旅长政委到普通官兵,不遮掩、不回避,一个个问题直面演习软肋、训练短板见人见事,让台下的许多主官红了脸。
“技战术基础扎实与否,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弱的关键。”旅长金宏鹏告诉记者,这次对抗演练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绝大部分都是技战术基础训练不牢所致,只有抓紧时间把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找出来、解决好,才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寻找出对策。
让问题震动灵魂,把失误变成财富。该旅从自身深入查找问题,敢于直面问题,从技战术层面认真分析演练的成败,研究分析出部队训练的短板,丝毫不避重就轻,这样的态度值得称赞。
只有不耻最后,才能最后不耻
“千分制检验评估结果为692.65分,陆空实兵对抗最终裁决蓝方胜。”当本次演练的副总导演赵连云宣布完演习结果后,在场的该旅各级主官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演练无输赢,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这次演习到底收获了什么,距离真实的战场还有多远,战场上我们还缺什么。”该旅参谋长杨书伟对此感触颇深:无论部队在演习中成败如何,最重要的是通过演习,看清短板,以更超常的举措、更务实的行动加以克服,才能使战斗力建设产生新的飞跃。
总结讲评会后,不少营连主官感慨:“只有不耻最后,才能最后不耻。这次演练,战场环境之真、任务强度之大、对抗程度之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打仗,靶场和战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训练和实战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次实兵对抗,就是一场实战大考。综观演训全程,让记者深有感触:在迈向实战化训练的道路上,坦然面对输赢是一支部队走向成熟的标志。自卑不好,自满更不可取,只有多尝些苦果,勇于正视短板和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将隐患苗头排除在上战场之前,这样的部队最终才会自信地走向战场!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