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部战区陆军官兵如何做好改革大考中的选择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兵正 陈典 王永清 欧阳治民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19 02:08

是当“领头羊”,还是作“落尾雁”——

改革,需要做到有位置努力干好,换位置尽快适应,没位置坚决服从

像一颗钉子铆在哪里都给力,像一块基石铺在哪里都结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是部队的家、军人的家。改革,让许许多多部队、千千万万军人离开了熟悉的家园。

去年底,按照调整改革部署,某通信团机关整体搬迁到异地临时部署点。团队营区面积虽不大,却也功能完备。更何况这座营盘承载了一茬茬通信团人数十年的创业史、奋斗史。

命令到达当天,团长宣布命令,他掷地有声地动员全团官兵:“我们团平时不含糊,战时能打仗,搬迁也要搬出个样子来!”政委在动员时说:“我们决不能在这一仗上砸了牌子,拖了后腿!”

党有指示,万难不辞。从受领搬迁任务到完成调整部署,这个团前后用时不到120小时。

像一颗钉子铆在哪里都给力,像一块基石铺在哪里都结实。这份高境界的背后,彰显的是忠诚。

回望历史,人民军队在历次体制编制调整中,都曾作出过响亮回答:1954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一声令下,10万余官兵征尘未洗,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8年,济南军区某师已准备撤编,接到赴湖北抗洪命令后立即投入抢险,凯旋后即加入“裁军50万”的行列……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选择。老的营盘、新的驻地,都会铭记这一代军人的奉献,我军的军史也必将为他们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利益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躲避,困难面前不逃避

家,温馨的代名词,一个充满情感的字眼。

军人的家,自古写尽“可怜闺月里,长在汉家营”的辛酸、“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挂记。在改革大潮中,面对分流、调整、调动、转隶、退役,千千万万的军人坚决服从命令、舍小家为大家。许许多多的军人家庭,也因此异地相隔、不能团圆。

去年底,战区陆军后勤部卫生处助理员罗春的妻子刚生二胎且是双胞胎,不巧3个孩子同时生病。家里正需要他照料时,他却接到了赴战区陆军报到的通知。

“是不是向上级报告一下家里的情况,推迟几天报到?”对家人的建议,罗春不是没想过,但他知道“按时报到”在这场历史大考中的含义。

电话里,上级问:“有没有困难?”罗春答:“没有!”

上级明确报到时间、地点和相关事项后,罗春答:“是!”

一家之难,折射众家之难。在这场时代大考中,能否在利益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躲避,困难面前不逃避,能否经受分居与别离之苦,考验着每一名首任者、创业者。

观操守在利害时。调查显示,南部战区陆军机关干部几乎全部从异地而来,几乎所有人与家属、老人两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在过渡营区,某团干部家属小孩未能搬走,“院里娃娃的爸爸在远方,远方娃娃的爸爸在院内”成为特殊一景。

个人发展可能遭遇“天花板”,军队发展不能有“天花板”

当前,国防与军队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一些人的发展可能面临“上台阶”,一些人的发展则可能遭遇“天花板”。

改革前,战区陆军某旅原属海南省军区。按照干部交流政策和省军区多年来的干部使用惯例,任职已4年的该旅副参谋长李咏频即便不能在旅里提职,也可以交流到军分区、人武部任职。

今年1月省军区转隶至军委国防动员部、该旅转隶到南部战区陆军后,李咏频的交流提升受到了影响。受年龄、专业等影响,他面临转业。

这名从军23年、荣立5次三等功的老兵,像过去接受命令、受领任务一样,干脆响亮地说:“撤并降改听军委,进退走留听组织。”

劳华伟,某旅保障部财务科长,从军19年经历了4次改革,4次被改变“成长路径”。

1998年底,兵役制度改革启动,义务兵服役期由3年改为2年,打乱了劳华伟第三年考军校的计划。仓促应考,他名落孙山。

1999年底,本想返乡创业的他,又遇士官制度改革,成为了一名士官。

2000年,劳华伟如愿考上军校。此后,劳华伟从排长干到副连长、指导员、财务股长、后勤处长。在2012年的体制编制改革中,劳华伟改任保障处长。

2013年12月,在“师改旅”改革中,任正营满3年、立过3次三等功的劳华伟的命运再次因改革而改变,从团保障处长改任旅财务科长。职务虽然还是正营,却从一名常委变成了一名“大办事员”。

对即将到来的“脖子以下”改革,劳华伟说:“改革,不可能不触动利益。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老兵,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听招呼、讲服从!”

个人发展可能遭遇“天花板”,军队发展不能有“天花板”。敢不敢直面这次大考、能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是这次改革大考中军人面临的最现实考验。

不讲条件,坚决服从,让走就走,让留就留。

这就是党性,这就是忠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