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疆军营,让我感动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王 宁

祖国在我心中。王宁摄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南疆军区工作六年多了。在这六年多的岁月里,我有幸结识了许多令我感动、令我钦佩的人,从他们那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人生真谛的感悟,和对社会、对人生深沉的思考。
南疆军区所属部队分布在广袤的大漠戈壁、高原雪域之间,守卫着北起天山南麓,跨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直上阿里高原的漫长的边防线,环境非常艰苦,任务十分繁重。在长期的戍边生活中,南疆军人将平凡的工作演绎成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喀喇昆仑精神”。
有人说,昆仑山上什么都不长,就是长精神。真的,同基层官兵亲密接触,每一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净化着我的灵魂。走近他们,我经常有一种走近崇高的感觉。记得第一次踏上阿里高原,我就被它那高耸的冷峻、辽阔的沉寂震撼了。高原缺少植被,难见绿色,可它又是绝对有颜色的。那颜色,远不如玫瑰色那么鲜艳,更不像蔚蓝色那么亮丽,它只是一种沉稳的深褐色,就像中国地形图赋予“世界屋脊”的那种浓重色彩,庄重,坚毅,高尚,深刻。如果说生命也有颜色的话,我愿意像高原军人那样,用它作为我人生的底色。
军人意味着牺牲。每一处军人聚集的地方,常会有一座规模不等的烈士陵园。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仅走遍了南疆的山山水水、边防哨卡,而且瞻仰了那里所有的烈士陵园,拜谒了当年进藏先遣连的总指挥李狄三、对印反击战的战斗英雄罗光燮、司马义·买买提,以及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等英烈的陵墓,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李狄三率领的进藏英雄先遣连,一个浸透荣耀的名字。每每翻开“先遣连英雄名录”,都会收获强烈的震撼和感动。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群体,136名官兵,人人立大功,创下了我军历史上的唯一。一幕幕战斗记忆,一曲曲英雄壮歌。当我再次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抚摸着墓碑上熟悉的名字时,豁然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种强大的战斗精神支撑,这是一种忠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一种执著坚毅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是一种豪迈无畏的乐观主义品格。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人牺牲,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一定要挺进、挺进!只要还有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到底,就要把红旗插上阿里!
在高原当兵,严寒、寂寞、巡逻之苦、行路之艰,包括吃不上鲜菜、看不上报纸等种种困难都还能够克服,惟独缺氧令人难以忍受。到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方,空气中的含氧量通常只有海平面的50%,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有的人指甲凹陷,有的人心室增大,有的人生殖能力降低,有的人生出的孩子有先天疾患。许多官兵长年奋战在风雪高原,亏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他们是一群不合格的儿子,他们是一群不合格的父亲,他们也是一群不合格的丈夫。但他们是一群优秀的高原军人,他们青春献祖国、热血写忠诚,为西部边陲的安全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人说,墓地是最能让人参透人生的地方。此话有一定道理。站在亘古高原,看天高地厚,望云卷云舒,真的感觉宏大的是事业,渺小的是人生,离开宏伟的事业,人生的种种欲念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一切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才能够获得永生。在海拔3600多米的卡拉其古边防连,埋着一名战斗英雄,名字叫李振安。有一年,他只身一人赶着部队急需的骆驼到达帕米尔高原。由于部队换防,李振安的档案丢失了,但他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默默无闻地为部队放牧10余年。后来当他的老首长、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任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告知部队和地方李振安是一名功臣时,有人替他“想不开”。等组织找到老李时,他喜极而泣,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将精心饲养的300多峰骆驼、200多匹马悉数交给了部队。
巍巍喀喇昆仑山上,坐落着一座高海拔的烈士陵园——康西瓦。那里,白云封护,万籁俱寂。驻足墓碑前,时间老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仿佛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半个世纪前,在西部边防的一场无情战火中,105名中国军人英勇牺牲。他们倒下的地方,留下了一座座“青春之冢”。如今的康西瓦,在高原军人心中已成圣地,一茬茬边防战士在此郑重立誓:“生在喀喇昆仑,为祖国站岗;死在康西瓦,为人民放哨。”
在南疆军营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被别人的行为所感动,也总要寻思着多做些事去感动别人。这不是功利性的简单报答,而是我军光荣传统的延伸,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升华。去年4月,天文点边防连受命完成一项十分艰巨的驻勤任务,连长侯法营自始至终坚守在前沿执勤点,指导员程彦胜担负保障工作积劳成疾,心脏两次停跳,被直升机接下山抢救。近3年,连队先后有45名战士跌入冰河,每一次干部骨干都率先舍命相救;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60余次,每一次走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都是党员干部。

战机飞过昆仑山。王宁 摄
高原是一首歌,歌唱的是事业;高原是一堂课,讲述的是奉献。神仙湾、扎西岗、天文点、红其拉甫、斯姆哈纳边防连、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和吴德寿、丁德福、卫庆荣、姜云燕、刘长峰、张良善、汪瑞、万宗林、钱有武、祁发宝……每一个英雄集体的历史都浓缩着几代人坚韧不拔的追求,每一个英雄称号的背后都有一摞摄人心魄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名字,宛如灿若星辰般绚丽壮美、光华耀目。徜徉于英雄之林,让人高山景仰、心潮澎湃。
六年的南疆生涯,虽然失去了很多,但终归是得多失少,有舍有得。有人问我:调到南疆工作后悔吗?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想起了红山河机务站上士张定雁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说的的那句话:“我们每次上山,都要经过一处叫康西瓦的地方,那里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100多名在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和后来戍边中牺牲的烈士。我不止一次的看过他们的墓碑,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青人,可为了保卫祖国,他们已经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长眠52年了。要说后悔不后悔,你应该去问问他们。”
渴饮孤独当美酒,醉听风沙做壮歌。眷恋土地的花儿,才能拥有美丽的春天;甘于寂寞的奉献,才能成就壮美的事业。“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已成为南疆军人的誓言和情怀。谁能在南疆潜下心来,谁就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作者简介】
王 宁,山东费县人,1978年6月出生,1998年9月入党,1998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报道员、班长、学员、排长、干事,现任南疆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少校军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兼任《解放军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军队党的生活》《政治指导员》杂志、《人民陆军》报特约记者。1995年10月初涉摄影,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18年来,足迹遍布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图片)2380多篇(幅),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荣获2013年度、2015年度兰州军区“新闻十佳”和解放军画报社2013—2014年度“全军十佳特约记者”。曾赴塔吉克斯坦胡占德参加“和平使命——2012”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任务,主编《和平使命2012》军演画册。
【朗读】
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配音师吴俊全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