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新锐"咋炼成?会打仗的干部4年从连长升任营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勇 王新 任兴志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29 03:24

未来战争不仅比拼装备信息化含量,更检验官兵信息化素养——

“手持倚天剑,别舞成烧火棍”

仲夏时节,古城金陵郊外。

一场“大考”,在此悄然拉开帷幕。某新型轮式突击车内,上士班长李振熟练操作车长任务终端,跟踪、瞄准、发射……随着一阵隆隆炮声,炮弹曳着长长尾焰,精准命中靶标。

这是该旅列装新装备后首次组织“一个过程”实弹射击。“满堂红”的成绩单,标志着作为陆军新型作战力量的拳头,他们又一次实现精彩转型。

“如果说以前重在编制体制的‘加减法’,那这次就是脱胎换骨的信息化变革。”对于曾是某型主战坦克“首席教练员”的李振来说,这一幕刻骨铭心。入伍11年,他历经部队3次改制换装,次次从“零”开始,又次次实现华丽转身。

今天,李振和战友再次用优异的射击成绩为自己赢取新岗位“合格证”。但是,对他们而言,取得“上岗证”仅仅是第一步,练就运用新装备沙场亮剑、一剑封喉的绝技,才是孜孜以求的目标。

穿行在考核场,几辆外形比较奇特的轮式车辆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就是过去我们一直渴求的战场‘千里眼’‘顺风耳’。”现场组织调试的旅侦察科科长张春雷介绍说,如今依托新型侦察装备,他们构建起旅、营、连三级侦察体系,真正实现情报信息自主获取、实时共享。

“如何让侦察体系嵌入作战体系”“如何合理分配多维侦察力量”……骄阳似火,张春雷带着侦察分队官兵扎在训练场上,心无旁骛地钻研训法战法。

“手持倚天剑,别舞成烧火棍!”张春雷抹着额头的汗珠说,未来信息化战争复杂多变,不仅比拼装备信息化含量,更检验官兵信息化素养,要让新装备驰骋明天战场,今天就得多流汗。 

用“打仗刻度”选人用人,才能真正立起战斗力标准的风向标——

“明天的战争,从今天的人才战场打响”

前不久的一轮干部调整中,该旅7名技术干部被提升到关键岗位,旅司令部自动化站站长刘祖刚就是其中之一。

新装备列装后,缺教材、缺教员、缺经验……刘祖刚主动请缨,带领技术骨干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把全旅所有信息系统构造原理、操作要点、指挥运用等编写成册,为部队训练提供第一手资料。

这一次,刘祖刚被提拔为通信科科长。他对记者坦言:“这次提升,我自己也没想到。”

“明天的战争,从今天的人才战场打响。”旅政委杨华说,新装备入营,上上下下突然发现,火烧眉毛的大事是“缺乏人才”。为此,他们制订出台《信息化指挥人才三年培养规划》,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并规划实现路径,实施各类人才建设专项工程;与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建立“训育合一”机制,选派人才苗子外出求学“充电”,外请专家进营授课,加快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

短短4年,一营营长汤田斌便实现了从连长到营长的“三级跳”。熟悉的人都知道,作为该旅首任合成营营长,汤田斌成长的每一步都烙下了“打仗印记”。新装备入营后,上级把合成营战法攻关任务交给他。那段时间,汤田斌白天组织骨干进行战法推演,晚上加班学习“充电”,书越啃越薄、笔记越记越厚,打仗的底气也越积越足。

“用‘打仗刻度’选人用人,才能真正立起战斗力标准的风向标。”杨华说,他们确立“培养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的人才培养思路,确实让人才发挥酵母和辐射作用,为战斗力提升提供可靠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为陆军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在推动部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道路上,我们只是刚刚启程……”旅长朱大治铿锵的话语中,透着忧患,更透出担当。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29日 02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