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南京军代局为“战神”转型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胡宇 李加 邹燕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7-01-22 10:23

“我们打造的装备,必须经得住实战考验”

那是该型车载加榴炮的一次正样鉴定试验,原计划凌晨4点,在基地靶场准时开始。

凌晨2点多,一道惊雷划破长空,倾盆大雨转瞬即至。试验组6个宿舍的灯几乎同时亮起,军代表和试验人员披上外套就冲向试验场。“快看看车衣有没有被吹散!”“检查车底积水情况!”……经过一番忙碌,确定状态正常后,一行人顾不得换件干衣服,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转身直奔会议室。

“马上快3点了,现在雨这么大,试验到底还做不做?”“试验场周期已经排满,今天不做,就得再等半个月。”“如果按原计划做,出了问题怎么办?”……现场意见一时难以统一,大家焦虑万分。

此刻,军代室总代表邱瑞波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干装备就是要从实战出发。战时气候无法预料,不但会下雨,甚至会出现更为恶劣的天气!”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推出,军地双方很快达成共识,“我们打造的装备,必须经得住实战考验!”凌晨4点,试验在大雨中准时开始,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试验,所有项目顺利通过。

还有一次,热区高温试验现场,该车载炮正进行实战展开试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6名战士飞跃下车,抡起铁锹开始挖助锄坑;紧接着,解脱固定器、落大架、回接弹位……一系列动作步骤干净利落。试验员报告:“展开时间57秒,符合规定要求!”试验“圆满”结束。

看似“圆满”的试验却当即被在场的军代表许凯达叫停。“展开时间虽然符合要求,但助锄坑挖掘的时间却长达8分35秒,”手持秒表、平时很和气的许代表此刻却很严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时间就是生命。8分多钟的挖坑时间跟实战需求无法相符!”

按军代表的要求,承研单位对问题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一方面采用液压控制的方式压低车辆底盘,降低重心,省去助锄时间;同时,他们配置了电动挖掘机,即使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挖掘,所需时间也减少了大半。

“我干了一辈子装备,就不信搞不好它”

在接受任务之初,因为军代室没有负责过火炮的检验验收,所属军代表里面也没有专业相符的人员,“派谁去”这个问题曾让军代室党支部一度“犯了愁”。

“只要心中装着打赢,哪怕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坚决克服……”曾负责过多个全军重点项目研制过程质量监督的高级工程师张学舜目光坚定,“我干了一辈子装备,就不信搞不好它!”他和工程师许凯达、伍华达、董龙明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4名军代表,三个博士、一个硕士,一个大校、三个少校。从接受任务那天起,他们就都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回归到了学生时代。高校的图书馆里面,火炮专业的教授、专家身边,时常能看到这几个身穿作训服的身影。他们先后查阅了车载炮相关文献资料千余份,光笔记每个人都记录了厚厚的几大本。经过四个多月的高强度恶补,从火炮专业的“门外汉”,一个个成长为连项目总师都刮目相看的“业务通”。

“试验场如同战场,军代表就是要直面困难、迎接挑战,为强军兴装当好砺剑排头兵!”采访中,军代表伍华达的心声传递着这个团队的共同事业追求。他们在严把试制生产质量关、全面规范承研单位工作程序的同时,系统研究原总师单位的技术资料,大到全炮尺寸,小到一个螺钉,一条条分析,一项项过,为该车载炮密集度等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出重要参照依据。

因模拟控制信号时常出现干扰和波动,车载加榴炮全自动调炮精度存在误差,对这一问题,承研单位始终不能彻底解决。计算机专业博士后军代表董龙明主动请缨:“让我试试用软件来过滤干扰信号吧。”他在软件控制代码中增加过滤干扰信号功能,编写代码千余行,近百次修改代码并试验验证,最终彻底解决了该问题。企业专家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

前不久,这个团队带着该型车载炮又来到某试验基地,伴随着炮弹划破长空的呼啸声,试验场上充溢着改革强军的澎湃激情和昂扬斗志。“看吧,在未来战场上,这型车载炮必将为实现‘立体攻防、机动作战’的战略要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远眺前方,大家的眼中满是憧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