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边防如一日,探访习主席回信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郭丰宽 严贵旺等责任编辑:任爽
2017-11-12 06:46

央宗和他的儿子索朗顿珠在一起,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位大学生。

年复一年中,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玉麦乡人口少、面积大,边境线长达近百公里,守防部队驻地距玉麦乡较远,桑杰曲巴在放牧之余,主动承担起协助边防官兵守边巡边的任务。

有国才有家,有边就得防,桑杰曲巴深谙这一朴素道理。对于巡边,女儿卓嘎有着太多的回忆。

那是在1982年的冬天,姐妹俩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一路上山路蜿蜒,加之冬天雪厚路滑,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时分才抵达目的地。

看着山口没有什么异常,父女三人长舒了一口气。这时天色已晚,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便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一边取暖,一边煮酥油茶,整晚轮流守护,防止被野兽侵袭……第二天破晓,他们才放心地踏上返家的路。

护边巡边是父女三人除放牧之外的主要任务。卓嘎说,年少时她们姐妹俩跟父亲也哭过、闹过,期盼着一家人搬出大山,“但阿爸说,没有共产党,哪有西藏人民的今天!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我们必须守护好!”

“玉麦是咱们的国土,可不能在咱们手里丢了。”抱着这一信念,桑杰曲巴带着姐妹俩在玉麦生活了几十年,边放牧、边巡边,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很充实。

好日子说来就来了。玉麦乡从来没出过大学生,卓嘎、央宗姐妹也没受过教育,她们一直从边防官兵那里了解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些年,在各级政府帮扶下,新一代玉麦乡乡民中已有不少在校生。今年,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了,他激动地对驻守玉麦的边防某连官兵说:“我愿意和外公、妈妈,跟金珠玛米一样,回来守护这片国土。”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没有忘记我们。”央宗说,给总书记的信是她们姐妹俩口述,由玉麦乡现任党支部书记达娃翻译代笔的,“我们说的话总书记都能听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守边护边的信心和决心。”

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已惠及边陲乡村。达娃书记介绍说,去年底,玉麦乡人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玉麦乡所有人家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乡里的4个家庭旅馆和4个小卖部都能使用微信支付。

“玉麦现在的发展这么快,更让人体会到当年卓嘎姐妹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价值。”达娃书记不胜感慨,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的牧民人人都是义务护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上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桑杰曲巴(右二)在一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