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与北疆卫士共同守望边疆60年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沈利松 万东明 钱晓虎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2-10 17:12

阿尔山市乌兰牧骑队员慰问正在执勤的三角山哨所官兵。

新时代扛起红旗再出发——留下一支不走的“乌兰牧骑”

“雪里巡逻,雾里守望,你是雪剑风刀刻出的雕像。”11月23日,听着乌兰牧骑和该旅文艺小分队共同演唱的歌曲《边关好儿郎》,即将离开戍守16年边关战位的老兵徐广涛热泪盈眶。

“边防战士离不开边防文艺。”作曲家图们是乌兰牧骑的老队长,前几天,他学习了习主席的回信后激动不已,当晚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便即兴创作了一首“好来宝”:“十九大报告绘蓝图,习主席的嘱托要记牢,新时代开启人人夸,扛起红旗再出发。”

乌兰牧骑从诞生那一天起,始终坚持服务牧区,服务边疆军民,在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作风,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十几年前,边防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单调,乌兰牧骑的每次演出都能让一线官兵激动好一阵子。今天虽然守防条件改善了,网络通到了哨所,但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演出依然是边防官兵的最爱。在战士们内心,面对面的演出、与戍边官兵的互动,是任何文艺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为了给连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主动给边防官兵出主意、想办法,帮助部队成立了“女兵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们还时常带上演出队队员参加巡演,手把手教方法、心贴心传技艺,为“能歌善舞才艺

多”的基层一线官兵“编曲搭台”。

下士王晓鸥曾因边关的艰苦而懊恼,“当两年兵就走”一度成了她的心愿。自从加入了演出队,与乌兰牧骑队员们接触多了,王晓鸥像是变了一个人。她主动说服父母留在边关,并很快成长为演出队骨干,只要有演出任务,就争着去最艰苦的地方。

“总以为自己最苦,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身边有那么多默默奉献、扎根边防的战友。”一次表演时,一名战士为王晓鸥送来一束塑料“花环”,当她伸手接花时,却被这位战士的手深深震撼了——长时间的摸爬滚打、高强度的战术训练,让这双手显得格外粗糙、满是皲裂……打那以后,王晓鸥更加坚定了扎根边防一线、服务基层的决心,演出之余,她开始潜心搜集创作属于边防战士的“兵故事”。

“习主席的回信是对乌兰牧骑的肯定和认可,作为业余文艺战士,我们要像乌兰牧骑队员一样,扎根基层沃土,吸收民族文化养分,创作更好更接地气的作品服务官兵,让边关战友感受到新时代强军兴军的脉动!”王晓鸥的一番话,道出了这支年轻的军营“红色文艺轻骑兵”战友们的共同心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