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出炉记丨你的教育课,经得起“评头论足”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颜士强 李康 曹斌责任编辑:张硕
2020-06-18 07:13

精品课出炉记

■解放军报记者 颜士强 特约记者 李 康 通讯员 曹 斌

投影仪上,《网上有风险,用网须谨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录像刚一放完,一名评委突然站起来开了“炮”——

“陈指导员这堂课,和连队实际结合不紧密。年前,他们连就发生了两名战士违规使用手机的问题。但他在课上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

此刻,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宣传科副科长吴涛,正组织6名官兵围坐一起,对各单位报送来的教育课逐一进行评审。

“不仅要告诉大家优质课‘优’在哪儿,也要让大家明白没入围的教育课在哪里丢了分,以便下次备课时有针对性改进。”吴涛一边招呼大家继续评审,一边叮嘱宣传科干事张禾年认真做好记录。

“田教导员这堂课,信息量非常大”“樊干事把自己单位的真人真事引入授课主题,让人信服”……经过“评委会”一番讨论,10堂精品政治教育课出炉了。

这样的评教活动,该师每年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组织10次,每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从每月初开始,宣传科就会陆续收到各单位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评审开始后,评委们先审查电子教案、观看教学录像,然后集体评分。

“情感投入不够,像背稿子”“第二部分引用的例子太生僻”……你一言,我一语,每堂课的不足之处一一被评委们揪了出来。

阅教案、看视频、查资料……经过一天的评审,评委会对本次17堂课的得分情况进行排序。得分前10名的政治教育课,入选全师年度“100堂精品政治教育课”。

“如果一年也评不上一堂精品课,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这样的评选活动,既是一种鞭策,也可以促进取长补短。”收到来自评委会的反馈,陈指导员说。

为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评委会”成员一般从师机关干部、连队士官骨干中临时抽组,人数根据部队遂行任务的实际情况确定。评审工作的牵头人吴涛告诉记者,“如今,大家授课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我们评委选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红军团士兵代表为三连指导员明生永进行“评教”。贾国梁摄

你的教育课,经得起“评头论足”吗

■解放军报记者 颜士强 特约记者 李 康 通讯员 曹 斌

道理为何讲不透

休假归来,指导员王孝辉接过文书张熊递上的政治教育计划。这周教育主题为“融洽内部关系”。

“老话题,这堂课不难!”王孝辉根据前段时间连队出现战士吵嘴的现象,搜集相关素材,不到3小时就备好教案。

授课前,王孝辉自信满满。课堂上,王孝辉列举了我军官兵关系的优良传统,也讲述了维护内部团结的重要性。接下来,他与战士围绕“不得在连队搞老乡圈子”的话题进行互动。

本以为自己能轻松驾驭这个话题,没想到,一名战士站起来问:“指导员,我和连队几个老乡平时训练上相互学习和帮助,生活上相互关心和照顾,不仅没有违规违纪,还有利于增进情谊。以后退伍回家,大家离得近,也能相互照应。您说,这哪里有错呢?”

年轻战士的坦率,一时让王孝辉有些措手不及。仓促之下,他也做了一些解释,但更像是搪塞。提及那天的尴尬经历,王孝辉仍感到有些羞愧。

其实,在课堂上闹过“大红脸”的远不止王孝辉一人。指导员王龙峰刚上任时间不长,连队就接连发生几起战士违规使用手机的问题。

为此,王龙峰专门讲了一堂遵章守纪的教育课,一口气明确了10多条“禁令”。可没过几天,连队又有一名战士违规使用手机,还被王龙峰抓了个正着。

为啥教育不见效?事后,王龙峰组织骨干分析研究对策。四级军士长卢晶说:“你反复强调不让大家违规使用手机,却没给大家讲清楚为什么。比如,正课时间和就寝后使用手机,到底有哪些危害……”

上士贾均雄接过话茬:“要是指导员授课前能先听听我们的建议,肯定能起到更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清。仅当文字‘搬运工’和上级‘传声筒’,政治工作干部的施教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在座谈中,新疆军区某红军师一名领导指出了这个倾向性问题。随后,该师侧重加强政治工作干部的授课能力培训,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开展“评教”活动。

谁来评,怎么评

有过尴尬经历的王孝辉,自然认识到了“评教”的重要性。那段时间,他很想为自己备好的每堂课都组织“评教”。不过,究竟该请谁来评、怎么评,他心里并没有数。

王孝辉查阅了多个“红本本”之后,依然没有找到答案。

结合连队的实际,王孝辉决定“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几次后,他发现,受“评委们”自身素质的影响,评出的效果大不一样——

全部交由士兵来评,评出的教育内容可能站位不高,理论层次上不去;但是全部请干部来评,又不太接地气……

究竟请谁来评?一番尝试之后,王孝辉觉得,要提升“评教”的质量和效益,应该根据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来确定“评委”。

没过多久,师里进行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比武竞赛,王孝辉被各级推荐为基层评委。

评比那天,王孝辉发现,和他一起在评委席就座的,有师团政治机关的干部,也有营连主官,还有不少士官。

王孝辉拿起桌上的评分细则仔细一看,上面列出了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互动、事例运用等多项指标,每一项指标都有相对应的分值。评委们只需根据授课人的表现,逐项对照打分。

让王孝辉没想到的是,评分标准中“课件制作”只占整个分值的10%,而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占60%。以往,课件制作是评分中占比较大的一项。而现在,主题是否鲜明、论述是否严谨、说理是否透彻成为评分的主要依据。

“下次组织评教,就可以参照这个执行。”王孝辉说。

“评教”效果要在火热的练兵场检验。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官兵在战斗体能训练中个个奋勇争先。刘 永摄

评过的课,果然不一样

接到师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比武的通知后,某团五连指导员李成主动报名参赛。根据教育主题,精心编写教案后,他又将教案内容熟练背记下来。

可李成还是觉得没有底气,又特意请来营长、教导员和连队几名士官给他提建议。

“不够自然,没有把个人的理解融入其中”“身体姿态太僵硬,与大家的目光交流太少”“重点不分明,一些该讲透的地方含混而过”……

大家先后给他提出10多个问题,李成都详细记录下来,逐一对照修改和完善。

取得比武第二名后,李成感慨地说:“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授课前的几次‘评教’帮了大忙。”

和李成有同感的,还有指导员王孝辉。部队野外驻训展开后不久,肆虐的风沙、毒辣的阳光让连队部分战士出现了松懈。王孝辉决定给全连上一堂《吃大苦耐大劳》的教育课。

课备好后,他又请来教导员和连队骨干“评教”。

“连队老兵当年进疆时,在房无一间、瓦无一片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建营房。把这个故事加进去,连队优良传统的厚重感就出来了……”

“这堂课,可以把课堂设在戈壁滩,从随处可见的红柳引入主题……”

吸取大家的建议后,王孝辉重新调整了教案。很快,戈壁滩红柳旁,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开讲了——

“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要像红柳一样,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本职岗位上成长成才。我们要像稳固沙土、点缀戈壁的红柳一样,为部队战斗力建设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王孝辉的授课赢得了战士们的掌声。“看着大家专注的眼神,我觉得这一课‘成’了。”他感慨道。

上士刘奇听过很多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王指导员这一课深深打动了他:“语言通俗,道理深刻,例子生动,讲到了点子上,也讲到了我们心窝里。”

此后几天,连队参加跨昼夜大强度拉练,官兵们负重行军数十公里,多名战士脚上打起血泡,但无一人上收拢车,全部按时到达终点。

“评教”时间从哪里来

月初,王孝辉一拿到《政治教育计划》就开始琢磨着备课。这天下午,他拿着备好的教案兴冲冲地来到团机关。

没承想,宣传股长刚回家休假,另一名干事当日值班。他又跑去找组织干事,得到的答复是:“这两天实在抽不出时间。”

王孝辉无功而返,有些失落——自己计划的“评教”时间,不一定能和评委们合拍。

严格落实“评教”,时间从哪里来?这件事也曾让某炮兵团教育干事陈秋甫头疼。

第一次组织“评教”活动时,全团教导员和指导员到齐后,陈秋甫按建制顺序让各连指导员逐一上台讲,现场其他人员当评委。结果,一整天评下来,仍有6名指导员没能登台。

“既然让大家畅所欲言,就不能随意打断。”陈秋甫说,“可是,如果把每名指导员的教育课都扎扎实实评上一轮,费的工夫可就大了。”

后来,他们改进“评教”方法:连队的自主随机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由各连自行组织;主题教育或全团集中的大课,由机关负责。

“每周精心备一课,至少也得花上一天时间。”师警调连指导员康旺旺坦言,“如果每堂课都评,的确没有那么多精力。”

为此,该师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教育计划表》。这张表对全年需要组织的主题教育、基础教育、法规法纪教育、安全常识等13类学习教育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主题教育大课和干部每月一课教育,安排师领导来讲;团、营两级也明确了各自相应的授课内容。这样一来,连队指导员每月授课任务量比以往减少一半。

落实“评教”,必须有相应时间的保障。该师多个团级单位专门在周计划中明确:每周三下午为政工干部活动日,利用“指导员之家”,组织各营连政治主官集中进行备课示教和“评教评学”。

指导员的任务减轻,有了更多精力提升授课质量。一次,指导员王孝辉准备为全营上一堂课。当时,恰逢部队遇有大项工作,邀请大家集中“评教”并不现实。于是,王孝辉逮住机会,见缝插针找到营里几名指导员和老士官分别给他提建议。

后来,王指导员这堂《笑傲演训场,你准备好了吗》,受到全营官兵的点赞。“任务重、时间紧,‘评教’并不一定要求形式多么正规,但只要多听听大家的建议,就一定会有收获。”如今,王孝辉对落实“评教”的感触越来越深。

演训场上,官兵见缝插针开展“评教”活动,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李 康摄

谨防“评教”走过场

某团六连官兵因执行任务,远离营区,独立驻防。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指导员李存伟很无奈——组织“评教”,每次邀来的评委都是连队那几副“老面孔”。

“刚开始,大家都挺认真。后来,评的次数多了,有些人就麻木了,提的建议大同小异,还有的干脆以‘挺好的,没什么问题’来搪塞。”李存伟甚至觉得,这样没啥意义的“评教”还不如不搞。

单独驻防的“小散远直”单位,一直是师领导关注的重点。经过一番探索,该师以强军网为依托,构建了网上“推门听课”系统。他们把音视频终端连到每个连队的教育课堂和野外驻训场,让官兵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网上“评教”,打开电脑就能享受教育“盛宴”。

这一举措让李存伟欣喜不已。现在,打开电脑,远程连线各评委,就有人帮他支招解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避免“评教”次次都提“老建议”,师里要求,各级从开始备课就融入“评教”元素。他们严格落实政治工作干部授课教案审批程序,教案编写完成后,报请上一级政治工作干部审批,审批人员也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某红军团对各营连政治教育教案进行评议时,区分出A、B、C三个等级。不合格的教案当场退回,责令备课人重新编写。他们还将全年评A次数,作为年底评选优秀“四会”政治教员的重要依据,不再像往年那样凭一堂课好坏一锤定音。

此外,全师还每季度组织一次“政工讲坛”,邀请曾在上级“四会”政治教员比武竞赛中夺得名次的干部登台授课。与此同时,他们每年评选出100堂精品政治教育课,下发基层营连,供大家学习借鉴。

组织过多次“评教”活动后,某团政治处主任曹伟伟发现,大家对常规教育课评得多,而对微课堂、微教育评得少;对教育内容评得多,而对授课者运用新形式和新方法评得少。

这其中,既有基层政治工作干部的原因,也有评委思维和眼界不够开阔、不会评的问题。曹伟伟考虑,依托驻地高校多的优势,走出去参观见学,借鉴大学“公开课”的模式,促使官兵提升“评教”质量和效益。

官兵坐下,一起对照细则来“评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信息时代,热点问题、时事话题更新快、传播广,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学会运用新媒体开展随机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意味着,“评教”活动也必须更加灵活高效。

“有时候,解读一个热点问题、播放一段正能量微视频,就是一堂好课!这样的随机教育,不用教案也能开讲。这些教育课,还用不用‘评教’?”目前,宣传科副科长吴涛正在寻找这个新问题的答案。

“评”出活力和动力

■杨前卫

当前,我军基层建设在使命任务要求、建设内涵、日常运行状态、部队组织形态、官兵成分结构、外部社会环境等方面,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应科学把握、积极适应,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新时代官兵思维活跃,要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必须让教育瞄准基层、服务官兵,真正触碰活思想,解决新问题。“评教”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

当下,一些单位“评教”制度虚化弱化,表面上看是落实教育打了折扣,根子则在于教育者缺少对基层官兵主体地位的尊重,没能把官兵的所思、所需、所想、所盼真正放在心上、摆在前头。

落实“评教”制度,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供给侧”改革。教育者必须让自己的教育内容走出“自我设计、自我检验、自我循环”的怪圈。只有让受教育者有话语权、选择权,才能真正把官兵要听的、想听的、爱听的融入教育内容之中,让教育变得鲜活有趣、入脑走心。

用好“评教”制度,既要有落实的刚性,还要有实施的灵活性,必须不断开阔思维理念,丰富方法手段。这就意味着“评教”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走向练兵场,检验官兵的精神面貌和任务完成情况;不仅要坚持“面对面”,让一线广大官兵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现场剖疑解难,更要通过“键对键”点评,让官兵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不仅要在官兵中间开展,更要注重将教育阵地延伸至官兵家庭,在联动中增强辐射力影响力。

落实“评教”制度既是对官兵、对教育质量的负责,也是促使教育者自身提高备课示教能力的有效手段。教育者要主动把“评教”制度抓起来,让优良传统焕发生机,发动官兵评起来,把教育的质量评上去,把官兵的满意度评出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