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舞台走来“普通一兵”
■刘 凡 王 爽 何 航

宋浩然(左二)给战友分析讲解装备故障问题。权体舒摄
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修理专业二级上士宋浩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站在台上,讲述一些自己觉得“拿不上台面”的故事,居然能赢得战友雷鸣般的掌声。
和多数修理兵一样,宋浩然最熟悉的是“钻车底、爬车顶”,灰头土脸是常态。虽然专业技术过硬,但他性格内敛,习惯站在人群边缘,是连队不起眼的普通一兵。
可就是这样,前不久,他竟接到了旅宣传科强干事的电话,邀请他在全旅“奋斗者说”事迹报告会上登台。
“强干事,您找错人了吧?我就是个修车的,嘴笨,形象也一般,有啥可讲的?”宋浩然的第一反应是推辞。
得到这样的回应,强干事并不意外。
就在几周前,强干事还在为报告会的人选发愁。最初拟定的名单上,清一色是全旅“响当当”的典型——比武冠军、立功标兵、技术尖子。可方案呈报上去,旅党委却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办的是‘奋斗者说’,还是‘获奖者说’‘特长者说’?”
“要在事迹与荣誉之间找平衡,选出平凡又不凡的奋斗者。”明确了标准,强干事来到基层营连,专门开展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大多数官兵心中的“奋斗者”,不仅是那些光环加身的尖兵,还包括身边自律、坚韧、默默奉献的普通战友。很快,鲜活的素材就写满了几页纸。
“就选那些长期坚守一线、却从未被聚光灯照到的普通一兵!”强干事把目光投向了重大任务中始终默默奉献的身影。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今年抗洪抢险任务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的“装备医生”宋浩然,就这样进入名单。
可说服宋浩然,比找到他还难。
“我一年到头都在修车,真不知道有什么可讲的……”宋浩然的犹豫,代表了许多官兵的心态:习惯了默默付出,总觉得自己的事不值一提。
强干事没有放弃。他和指导员一起,帮宋浩然一点点回顾抗洪抢险期间的经历:抢修车辆燃油管路、高温下拆装机械水箱、巡修装备几十台、提前排查多处隐患……一桩桩、一件件数下来,连宋浩然自己都惊讶:那十几天,自己每天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
“可是,这些不都是我们修理兵该做的吗?”宋浩然还是觉得这些事太过平常。
“正因为这是日常,才更值得讲述。”强干事说,“你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像你一样默默奉献的普通一兵。”
最终,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被宋浩然带上了讲台。
“站在这个台上,我很紧张。”宋浩然的开场白朴实无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兵,讲不出什么大事迹,只能说说我们修理兵的日常工作。”
他讲述抗洪抢险期间,修理分队如何保障每一台装备正常运转;讲述烈日下拆装机械水箱时,汗水如何模糊了视线;讲述深夜抢修后,望着满天星斗时的欣慰。
“默默坚守,不仅是我的状态,也是很多一线战友的常态。”当宋浩然说出这句话时,台下的二级上士张英健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作为同样奋战在一线的工兵,他对宋浩然说的感同身受。
“以前总觉得,要有突出成绩才算奋斗。今天我更加明白,认真完成好每一次检修,保障好每一台装备,这样的平凡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奋斗!”宋浩然的声音微颤。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演讲技巧,他却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和他一样常年“隐身”幕后的官兵,听得眼眶发热。
报告会后,一场讨论在全旅上下自发展开。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奋斗的意义在于成长过程,太看重结果反而功利;有人认为荣誉是对奋斗最好的肯定;还有人说,功勋虽然不是全部,却是最直接的认可……讨论越来越深入,大家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只要认真做事,平凡坚守就是不凡,就是在奋斗。这场大讨论让旅党委更加明确:强军事业需要每一个战位的坚守,每一名普通一兵的付出都值得被看见。
随着讨论深入,各营连积极行动起来。某营组织“我身边的奋斗者”故事会,让官兵讲述身边人的平凡故事;某连开展岗位建功实践活动,引导官兵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某科设立“微光汇炬”展板,展示各个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
宋浩然在营连“火”了。有战友专门找他合影时说:“你说的那些,我们都经历过。”有战友看到他热情地打招呼:“你就是那个讲出我们心声的宋班长!”
和他一同登台的其他13名官兵,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星”。他们中有勇于攻坚克难的机关科长,有带兵多年始终如一的基层班长,还有把搜救犬视为亲人的训导员……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营明星”,却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赢得了战友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深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强干事正在整理材料,14名“普通一兵”的讲稿已被他汇编成册摆在桌角。总结这次报告会的心得,他深有感触:“这些身边榜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共鸣,正是因为他们的经历贴近官兵实际。作为教育者,既要善用重大典型树立标杆,也要用好身边榜样示范引领——点亮每一束奋斗的微光,就是最好的奋斗。”
采访手记
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
■刘 凡
一场事迹报告会,为何能在基层官兵中引发热烈反响?当我走进班排宿舍、训练场边,听见战士们自发的讨论,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认同”,更加深刻领悟——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真实可感、贴近生活的故事。
在这次活动中走上讲台的14名官兵,他们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普通”。宋浩然在台上讲述他如何抢修车辆、排查故障,台下许多战士听得专注——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再熟悉不过。这种“他讲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的亲近感,让教育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这让我们更加确信:奋斗的价值,不单单可以用奖牌和成绩来衡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坚守、对职责使命的忠诚履行,同样是强军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把那些自认“没什么惊天动地事迹”的普通官兵请上讲台,并非否定重大典型的示范作用,而是对典型宣传体系的有益补充。当前,很多单位都在进行诸如此类的教育模式探索,这些探索启示我们,教育需要多层次、立体化——既要有引领方向的时代楷模,也要有可学可做的身边榜样。
当我们既仰望星空,也关注脚下,关于“奋斗”“价值”“荣誉”的思考,就能找到更丰富的内涵。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让每一种坚守都受到尊重,这本身就是政治工作应有的温度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