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日利亚士兵在检阅式上吹响小号,欢迎来访的中国官兵。
中国印记
“大哥,欢迎!”
24小时飞行到蒙罗维亚罗伯茨国际机场,马上转乘联合国小飞机颠儿上1个多小时,再加8小时时差,刚抵达利国第二大城市绥德鲁,遇到的第一个本地人,居然蹦出了这样一句中文,着实让人有些恍惚。
热情的非洲小伙在绥德鲁的中国工兵连营区门口摆摊做手机卡生意,和维和官兵是老熟人。几句交流下来,小伙来头还不小,是绥德鲁所在的大吉德州州长彼得的儿子。
“虽然是第二大城市,但绥德鲁人口还不到3万,规模和国内的小镇差不多。200多人的中国工兵连轮换交接,在当地也算是大新闻。”在绥德鲁驻守了10个月的第十七批维和部队政委兼工兵分队政委古田笑着说,州长家就在中国工兵连斜对门,常来串门。
绥德鲁位于利比里亚东南部,是通往邻国科特迪瓦公路的交通要冲,驻有中国工兵连、中国二级医院、印度防暴队、尼日利亚步兵营等多支维和力量。自2003年底中国维和部队进驻绥德鲁以来,这座小城的中国印记越来越多。
修路架桥是工兵的看家本领。以绥德鲁为中心,中国工兵担负着4条主要补给道路和两条边境公路总计400多公里道路的维护任务。12年来,中国工兵累计勘察和修复道路9000多公里,架设、修建桥梁近200座。400多公里的任务路段,中国工兵平均修了20多次。
路有多难修?内战中,利比里亚基础设施损毁殆尽,几乎所有公路都成了红土路,旱季尘土蔽日,雨季泥水横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洼,连续十几天暴雨冲刷下来,就变成了能让卡车抛锚的大坑。
“天气越差,工兵越忙。”10个月里,工兵分队副队长从达随队几乎跑遍了利比里亚全境,外出养护道路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多月,野外保障全靠自己。旱季时,夜里气温也有三四十摄氏度,帐篷里热得睡不着;雨季里,暴雨昼夜不停,只能在车上过夜。
好消息是,一家中国公司与利比里亚政府签约,正在绥德鲁周边修建柏油路面的边境公路,这些路如果能修好,工兵的任务或许能轻松一些。
能干的中国工兵名气越来越大,活也越来越多,为当地修复机场、给友军吊运物资、修整社区学校、抢救被困车辆……
“中国军人工作努力,刻苦守时,尤其热心。”州长彼得说,利比里亚人热爱足球,绥德鲁最好的一块足球场就在中国工兵连营区里,也是大吉德州足球联赛的主赛场。“每次比赛,中国军人都尽可能提供便利,进中国营区看球赛,是绥德鲁人的最爱。”一次次“亲密接触”下来,中国工兵连营区周围的当地人,几乎都会说上几句中文,在这里听到“欢迎”“你好”“大哥”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