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军营地
按联合国维和部队通行惯例,在绥德鲁轮换的工兵和医疗分队领导要前往周边友军营区拜会走访。
“中国人,好兄弟!”车队刚在尼日利亚营区停好,魁梧的尼日利亚营营长阿布中校就给了即将回国的古田一个熊抱。
与中国部队集中驻扎不同,尼日利亚派出的是战斗部队,700多人的一个营分成4个连,部署在相互距离百余公里的4个地区,每个连又被分成几个排,驻守不同任务点。在交通不畅、通讯不稳的利比里亚,这样高度分散的部署,对军官与士兵均是不小的考验。
阿布中校介绍,尼日利亚军队的装备虽然不是特别精良,但“部队实战化水平很高,几乎所有人都有实战经验”。此言不虚。
尼军营区依地势而建,距主干道有将近一公里距离,营门正处道路拐弯的制高点,既可以防止暴乱人群冲击,又可以俯瞰周边,占据地利。虽是休息日,但警卫战士依然身着防弹衣,手握步枪,严守卡点。
尼日利亚实行职业化兵役制,军官与士兵界限分明。以就餐为例,军官有单独的餐厅,士兵不可入内;士兵餐厅中,负责士兵日常管理训练的军士长与普通士兵的餐位也用木板隔开,严格区分。就餐位置不同,但军官与士兵的餐食完全一样,都是一锅所出。日常管理中,有些士兵虽然年龄很大,但在年轻军官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半步。
尼军宿舍和中国营区类似,板房通铺。士兵便装简单挂在铺位旁的衣架上,宿舍里看起来虽有些许杂乱,但尼军对军容的高度重视让人印象深刻。阴雨不断的季节里,每名尼军官兵的军靴都油光锃亮——宿舍外,有专门区域供官兵擦鞋晒鞋。
为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尼日利亚营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检阅式。小广场上,9名军容严整的士兵整齐列队,操枪、吹小号、报告本营番号、行举枪礼、邀请检阅、列队带回……除了人员少,正规检阅式的流程一项不少。仪式感十足的项目,让人感受到尼军士兵对军人身份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和尼军营区的粗犷实用相比,与中国工兵连隔路相望的印度防暴队营区就显出了一副讲究的英伦范儿。虽然只有5名军官,但营区内专门开辟了军官活动区和俱乐部,军官区内一块十几米见方的草坪蜿蜒起伏、剪修整洁,草坪一角,一座绿顶凉亭翼然而立;俱乐部里,不仅有长条沙发,还有一个布置精美的酒柜和吧台,供军官使用。
印度防暴队队长辛格中校对中国客人格外热情,会面中对中国工兵和医疗分队的工作大加赞赏,合影后一再挽留就餐。第二天最后一批中国官兵乘机返回蒙罗维亚,辛格中校专程前往绥德鲁机场与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一一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