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18批,中国赴利维和军人如何炼成“典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罗朝文 郭红钵 魏龙责任编辑:菅琳
2016-06-02 02:04

生死面前豁得出去,哪怕倒下也是向前

毛主席说过,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

埃博拉,一场严酷的考验。我维和官兵在生死面前,拿出了豁得出去的拼劲。“哪怕倒下,也是向前的。”这是他们的铿锵誓言。

2014年到2015年,一场异常凶猛的埃博拉疫情突袭利比里亚。利比里亚部署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疫情最重的那段日子里,有些国家暂停了部队轮换,有些国家甚至选择撤离,只有中国,不仅为利比里亚捐助大批医疗物资、修建埃博拉诊疗中心,还派出了多批抗埃医疗队。 

“车辆行驶在蒙罗维亚街头,不时能看到口鼻流血的病人倒在路边,写着‘EBOLA IS REAL’(埃博拉是真的)等字样的宣传牌随处可见。”第17批赴利维和部队工兵分队首席联络官朱德宝说,埃博拉病毒凶猛异常,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快,致死率在50%以上。 

“我们不上,谁上?中国部队停工一天,联利团工作就要瘫痪。”我第17批赴利维和部队指挥长、运输分队队长贺龙说。 

“运输分队车辆出动频繁,营区与利比里亚最先发现埃博拉患者的农贸集市只有几百米;绥德鲁的工兵分队要机动至蒙罗维亚修建中国援建的埃博拉诊疗中心,还担负了绥德鲁地区埃博拉死者埋葬点修建任务;中国二级医院负责绥德鲁及周边地区千余名各国维和官兵的医疗保障,多次接诊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患。”第17批赴利维和部队工兵分队队长古田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从2014年11月抵达利比里亚,到2015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利比里亚解除疫情,整整半年时间里,第17批赴利维和部队实现了自身“零感染”的目标,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了联利团赋予的各项任务。 

“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艰难斗争,得到中国宝贵支持。中国是首先向利比里亚等西非三国伸出援手的国家……中国是利比里亚真正和可以信赖的朋友。”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如是说。 

“如果有一天战争真的到来,回想维和的那段经历,尤其是直面埃博拉的那段时光,还有什么样的挑战会让我们畏惧?”朱德宝说。 

中国军人“精神的刀锋”从未卷刃

13载经历,18批任务,中国军人在利比里亚留下的维和故事,如同热带雨林上的茂密藤蔓,数也数不清。 

这是撼人心魄的一幕场景。当中国工兵奋战15天,架设好大桥时,在现场身先士卒的指挥官江汉刚,因为劳累过度,晕倒在地。2008年4月,作为中国第7批赴利维和工兵分队队长,江汉刚带领274名官兵赴利比里亚,累计修建改造道路448公里,紧急抢修路段69次,保障了利比里亚境内半数以上陆路畅通。2009年1月回国后,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胃部切除60%。江汉刚的事迹广为传播,“维和铁汉”成了人们对英雄的由衷赞誉。 

“维和铁汉”的精神一直在传承。2011年11月2日,第12批赴利维和部队指挥长李根长带队南下绥德鲁执行任务。暴雨如注,车队一天一夜只前进了110多公里。前方道路被冲毁,车队一困就是10多个小时。山高林密,通信受阻,补给告急,更糟的是,当地有人趁乱抢劫,满载物资的车队陷入险境。

怎么办?只有派人向联利部队求援,抢通道路。派谁去?天黑路滑,武装分子时有出没。没有犹豫,李根长决定自己带一名翻译徒步求援。 

“我是指挥长,要对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要对任务的完成负责,我不去,谁去!”李根长事后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想法。 

被雨水浸透的红土像胶水般黏稠,身边不时有带枪人员走过。李根长镇定自若,不时通过翻译与路人打招呼。踉踉跄跄走了4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10公里外的孟加拉国维和工兵连。看到一身泥水的李根长,孟加拉国维和工兵连连长竖起了大拇指,当即派出人员、机械前往救援。 

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锋利的刀锋。13年,维和部队轮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国军人“精神的刀锋”从未卷刃,这种精神,源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军人的职责使命,源自军人对祖国的大爱、对荣誉的捍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