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唯一”的女子民兵班里,她们只有一个称谓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丁小炜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7-10-13 03:01

服役来到女子民兵班,从家里的娇娇女到合格戍边战士,必然要历经一番风霜。刚来的新兵,要面对和正规部队新兵一样的思想教育、队列和体能训练,实弹射击、投弹等军事课目训练。2015年6月,6个新兵上山到民兵班报到,汽车一路颠簸了好几个小时,看到满山牛羊和连绵的绿草,感到十分激动新奇。杨千惠是兵团人的第三代,入班前在天津当室内设计师,每月工资一万多元。她说,自己不留恋繁华都市,毅然决然回到兵团,是因为这里是自己的故土,祖父母、父母都在这里,守卫家乡守卫边疆无上光荣。

现在的女子民兵班不但有设计师,有的还曾当过会计师、公务员、公司主管……但现在,她们只有一个称谓:女民兵。除了戍边巡逻,她们还管理着连队230亩山楂树,她们种的大棚蔬菜,解决了整个连队的吃菜难题。姑娘们第一次管理大棚,才知道种菜要打埂子,辣椒、西红柿长大了要搭架子,才知道小白菜、油麦菜种密了要剔苗,不同的瓜菜在一起会串种……当种出的瓜果蔬菜第一次收获的时候,每个人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班里每周都有固定食谱,大家轮流值班做饭,很多女孩在家时从来没做过饭,现在却都成了厨艺高手,蒸馍、擀面条、做抓饭、炖羊肉、酿酸奶,每人都有几手绝活。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依托自然条件和口岸优势,近几年巴尔鲁克山地区旅游业迅速升温,专程到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烈士陈列馆参观的游客也逐年增多。女子民兵班每位战士都兼任着孙龙珍烈士陈列馆的讲解员,她们每年要为10余万游客义务解说。战士赵雪莹说,今年“五一”期间游客很多,那几天几乎全班战友的嗓子都讲哑了,但能够为宣扬“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多尽一分力,大家虽累犹甜。

那是一次境外大火扑入境内,宽达8公里的火带威胁着边境安全,班长陈淑兰率女子民兵班紧急奔赴火场,忍受着熊熊烈火炙烤,挖防火沟,扑打烈火,经过三天两夜连续扑救,终于降服了火魔。看到女子民兵班现在的面貌,专程回到民兵班讲传统的陈淑兰动情地说:“我们那时候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牲畜人拉犁,每天劳动长达十几个小时,完全得益于孙龙珍精神的激励,现在这些90后孩子,能在山沟里待得住已经不容易了,没想到在她们身上还能看见我们年轻时的影子。”

在九师,有位叫魏德友的传奇老人。1964年4月,24 岁的魏德友与集体转业的战友们一起,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来到镇守萨尔布拉克边关的九师一六一团二连,在这里构筑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边境的安宁。50多年过去,他仍然和老伴坚守在边境线上。这些年,女子民兵班的姑娘怀着崇敬的心情,一次次来到萨尔布拉克草原173号界碑东南5公里处,来到魏爷爷的家,与两位老人一起交谈,和老人一起放牧巡边,听他们讲从前的戍边故事。2016年夏天,魏德友老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姑娘们为生活在魏爷爷这个楷模身边而感到无比骄傲,也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魏德友老人的房前屋后,站立着女子民兵班姑娘种下的排排小白杨,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抵御风雪的屏障。边疆女民兵,当代花木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