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在血肉飞溅中见高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4:48

去平型关战场之前,记者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下到日军遭伏击的深沟底下,从日军的视角感受一下1937年9月25日。

这条沟就是乔沟,沟底下的这条路,是当年从灵丘县城通往平型关的必经之路。现在的新公路已经改道了,从沟上面走,闲置了的沟底乱草丛生。当地人在修新公路的时候填土埋了老爷庙以西的沟口,大概是为了方便参观者,又在对面开了一条下沟的陡峭土路。我们的“猎豹”越野车稳稳地滑了下去。

下到沟底,哪怕是没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感慨:这真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天该侵略者在这里遭一次灭顶之灾。站在三四十米深的沟底,仰望头顶的一线天空,想象1937年初秋那个雨后的拂晓,记者心里最强烈的感受是两个字:绝望。

平型关:

八路军占尽风光

人们容易从“平型关大捷”这个概念,想当然地认为当年八路军的这一仗发生在古老的内长城关口上。其实,关口一线是由阎锡山指挥的国民党军把守的。八路军第115师,是悄悄前出到平型关右前方几公里处的乔沟深谷设伏——这种有别于国民党军的战法,是从红军反“围剿”时期就熟练掌握的运动战和山地游击战。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纳入第二战区的序列与国民党军配合作战,共同打了这次平型关战役。国民党军在关前的正面防御战绩平平,八路军则打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胜仗,自然占尽了“平型关”的风光。

关于那场战争的简单背景是:日军从山西北面一路将阎锡山的部队打退到了平型关,站住脚的“国军”想凭借古老的内长城抗击日军。从1937年9月21日开始,日军第5师团21旅团的先头部队,就开始在平型关前跟“国军”交火。刚改编为八路军的第115师乘火车星夜从南边赶来迎敌——这是八路军的“处女战”!

按第二战区制定的战役方案,阎锡山希望刚抵达平型关的八路军第115师伺机从侧后攻击日军,并约定9月25日两军共同夹击,把日军消灭在平型关前。24日,师领导带着营以上干部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发现了乔沟这个绝佳的伏击地。当晚,第115师的3个团约6000人就冒雨潜伏在了乔沟的沟沿上。此时,他们并不知道即将与之浴血死拼的就是在日本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中将。

晋北山区初秋雨后的清晨,天气已非常寒冷,在沟沿上趴了大半夜的八路军官兵都冷得打哆嗦。115师指挥所设在了部队后方约2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头的侧面。以往很多记载,说此处可以用望远镜看到沟底下的日军打着旗帜行进的情景,记者戴着我军现装备的8倍望远镜,却只能看到模糊的一带沟沿。终于,当满沟的鬼子兵、汽车、大车和马匹全部浑然不觉地装进了“口袋”时,趴在沟沿上的八路军战士都兴奋得没了一点寒意。随着一声令下,3发信号弹升空,战斗打响了。

突然间,手榴弹、迫击炮弹如冰雹从天而降,接着,数十挺机枪和数千支步枪同时向沟底射出密集的弹雨。当时代理第343旅参谋长的孙毅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遭此打击,“日军汽车撞汽车,人挤人,马狂奔,指挥系统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按排兵布阵,第343旅(旅长陈光)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掐头”,第686团团长李天佑“拦腰”,第344旅旅长徐海东直接指挥所辖第687团(团长张绍刚)“断尾”。最南端沟口的几辆日军汽车被第685团击毁,马上堵死了整个狭窄的山谷。该团从关沟、辛庄之间的高地截击,封闭日军南窜之路,同时阻击东跑池日军回援;第687团则将后尾日军部队分割包围在蔡家峪和西沟村,并抢占了韩家湾北侧高地,切断日军的退路;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则向更远的灵丘方向活动,阻敌增援,保障主力侧翼安全。担任主攻的第686团则集中火力,消灭老爷庙至小寨村这段最深沟壑里的日军。

在一份日本方面的资料中,后来突围余生的日军士兵描述“红军”(即八路军)在此次作战中的特点时说:“他们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很快地,八路军就冲下了深沟,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